黄冈市是红色大别山的核心区,也是兵团五师前身之一红二十五军诞生地,五师83团成立后第一批支边青年来自黄冈市黄梅县,援受两地血脉相亲、肝胆相照、文化相连、情感相通。2020年新的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黄冈对口援疆工作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在项目援疆、教育援疆、文化润疆、产业援疆、民族团结和援疆干部人才管理上持续用力,不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为五师和83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黄冈力量。
一、坚持惠民导向,在项目援疆上持续用力
黄冈市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受援地所需、援助地所能”的原则,保持援疆资金只加不减、工作力度只增不降,进一步加大对受援地民生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援疆资金规模为2000万元,超出湖北省定计划一倍多,集中用于83团养老院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700平米,床位数167张,总投资2780万元,其中使用援疆资金2275万元,是目前五师各团场最大的单体援建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解决83团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团场城镇整体服务功能。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实物工程量1400万元,计划明年上半年完工。

二、坚持久久为功,在教育援疆上持续用力
2011年创办黄冈中学五师分校,每年投入各类资金500多万元,先后选派3任校长,127名优秀教师“组团式”援疆支教,在教育教学管理、本地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2022年,黄冈中学五师分校高考实现重本上线率“十一连升”,达50.88%,本科上线率达99.3%,斩获博州区域内文、理科状元;中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兵团第一花落该校,学科平均分位居兵团前列。14个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启动,获国家级奖项110人次,教师参加兵、师各类比赛获奖86人次,推出第五批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8人次,推送兵团青年英才候选人4人次。25位援疆教师的教科研引领作用凸显,涌现出徐慧芹、盛斌魁等一批教学尖兵,黄冈教育品牌成为双河教育高地的一面旗帜。


三、坚持凝心铸魂,在文化润疆上持续用力
经援疆干部牵线搭桥,黄冈市实施了“一个馆、一台戏、一首歌”的红色文化润疆工程。由黄冈市文旅局、黄冈市博物馆、黄冈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牵头,投入援疆资金100万元,对83团沙山军垦陈列馆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装修,增加了红二十五军简史、黄冈支边、二次创业、深化改革、对口援疆等内容。黄冈艺术学校联合中国戏曲学院、新疆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交响乐团等单位共同打造黄梅戏《铸魂天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生命最后一段战斗经历和光辉的革命精神,该剧已于去年12月在黄冈首演,计划择机进疆巡回演出。黄冈市文联与五师双河市文联联手打造的城市形象宣传歌曲—《我想去双河》在各大网站媒体和公众号上广为传唱,成为宣传五师双河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此外,还邀请黄冈市艺术学校两名优秀黄梅戏教师来五师开展黄梅戏文化交流和教学,深受五师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

四、坚持优势互补,在产业援疆上持续用力
自对口援疆以来,先后有新疆博赛银丰棉业有限公司、第五师天福缘新型建材有公司、新疆润土节水科技有限公司等3个黄冈产业援疆项目落户83团,总投资1.03亿元,年产值2.7亿元,安排就业300多人。2022年,黄冈市援疆干部推动83团主要领导赴鄂对接产业援疆工作,积极推介湖北、黄冈优势产业,促成与20余家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实地考察12家企业;利用回乡探亲机会,与多家企业进行招商洽谈,10余家企业拟于疫情后到五师考察对接;多次到医圣故里蕲春考察艾草种植与加工、生物颗粒等项目,向师市领导提交了《五师双河市发展艾草产业的建议》、《沙棘—枸杞资源利用及产品开发规划》调研报告。
五、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团结进步上持续用力
把促进援受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鄂疆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往来互动。2022年,黄冈市委统战部、黄冈市残联联合湖北龙娣假肢矫型器材有限公司来到五师开展爱心捐赠和关心关爱残疾人活动,共捐赠假肢、固定器和矫正器31人34套,价值150万元,受到五师残疾人士的高度赞扬。黄冈与五师两地教育部门开展了“五师双河·黄冈‘红星闪耀’文化行”活动,通过开展“石榴籽一家亲”主体团队课、书信手拉手等线上线下活动,推动中小学生常态化交流交往。召开83团“双结双促”模范户表彰活动,5名结亲户受表彰,开展常态化走访慰问,向34名结亲户发放慰问金3.4万元。
六、坚持严管厚爱,在队伍建设上持续用力
黄冈现有援疆干部人才26人,承担对口支援83团和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五师分校的任务。黄冈市援疆分队坚决服从前指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师市统一安排部署,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一起抓,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援疆队伍。积极争取黄冈市教育局支持,畅通援疆教师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协调相关县市组织部落实好援疆教师待遇问题。大力宣传援疆干部人才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选树优秀典型。正如一位黄冈教师在给父亲的家书中所说,我们定不负红土地儿女的盛名,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只愿离开时身后繁花一片,他日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