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一项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湖北省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更加紧密地牵手第五师双河市,全方位地助力师市走上发展快车道。
教育医疗援疆不断擦亮品牌
“这个夏天,我收到了山东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感谢我的老师们,也感谢我们的校长王楚兵,感谢这三年的陪伴与教导。”9月19日,今年6月从第五师高级中学毕业的祝园园开心地说。
2020年,王楚兵从湖北省黄冈市来到师市。援疆以来,担任第五师高级中学校长的他,每个清晨都会早早来到教学楼,亲自迎接晨读的孩子们;深夜会在校园里巡视一圈后才回去休息。
王楚兵在为五师高级中学学生授课(资料图片)
2020年8月,为确保新校区顺利开学,王楚兵和来自黄冈市的27名教师吃住在工地,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三年来,该校采取“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组团模式,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逐年提升,实现了教学水平十一年连升。
为提升全域办学品质,湖北省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促成省内各所学校与师市结对帮扶学校38所,实现师市学前、义务、高中和职业教育“全周期”发展。湖北省加大投入援疆资金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实现各阶段学校硬件设施极大改善,努力推动受援学校成为高质量教学示范基地。
“我们使用了带有显示屏的一体化显微镜,实验结果一次完成,搬入新校区以后环境更好了,硬件设施更先进完备,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灵活性和便利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该校学生靳晓蕊说。
第五师医院的援疆医生正在进行手术(汪洋摄)
改善民生就是凝聚民心,教育和医疗,都是与职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也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卫生健康援疆工作打出了“组合拳”,师市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明显改善,师市各族职工群众的健康水平、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吴辉坤是湖北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中医学博士,来到师市担任卫健委副主任,科班出身的他,看到中医对解决地方病的优势,在师市党委的支持下,吴辉坤率团赴湖北9个对口市州争取支援,通过“九包一”的形式,成立了师市首家中医医院——双河市中医医院。
双河中医院的援疆医生正在抓配中药(雷蕾摄)
该院走中西医结合、医康养融合的发展路子,致力打造成北疆地区有影响力的中医诊疗康复机构,全面助力师市康养之城建设。目前,日均门诊量翻番,掀起辖区内“中医热”。“我长期睡不着觉,神经衰弱,多亏了张医生,现在,我的睡眠质量提高了很多,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前来抓药的双河市民韩梅对记者说。
韩梅说的张医生,是湖北省援疆医生张立新,也是湖北省“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中的一员。自从她来到该院,每天前来找她看病的职工群众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奎屯、乌苏等地来的群众。
一名人才引领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带动一个医院、一个医院服务一方职工群众。如今,双河市中医医院的名声已经打响。
援疆医生开展传帮带(雷蕾摄)
近年来,湖北各知名医院援疆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西学中”,派员赴湖北交流培训等方式,提升本地医疗人才技能。十堰市还推进“院包院”模式打造团场医院样板。持续推动百院结对,深化医联体改革,成立援疆医生联盟,加强兵地援疆医疗人才共享,填补医疗技术空白,开展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新生儿异型输血等30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受援医院诊疗服务、辐射带动、医务人员队伍建设、职工群众整体健康状况等“五个极大改善”。
“我们将持续实施远程教学、专项培训、组团帮扶、管理帮扶、师带徒、远程诊疗指导、专家现场指导、义诊等行动,帮助五师双河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资源。”吴辉坤说。如今,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专家,用精湛的技术为师市各族职工群众解除病痛,更以手把手的帮教,为师市培养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产业项目援疆不断惠及民生
“新疆的骆驼奶真好喝,葡萄特别甜,我非常喜欢!”在湖北省武汉市“双河优选”直营店门口,一位小女孩开心地说。
“自从‘双河优选’开到武汉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正宗的新疆产品,我们要为湖北援疆点赞!”一位武汉市民说。

姜林(右)在向消费者介绍兵团特色农产品(资料图片)
为支持师市电商产业发展,湖北援疆首创“双河优选”农优品牌,资助双河电商中心,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在武汉市开设了首家实体直营店,深受武汉市民追捧。今年上半年,“双河优选”农优产品进入湖北消费金融公司、武汉农村电商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师市产品在湖北销售。
坚持整体布局,聚焦优势产业。2021年7月,师市产业援疆项目推介会在武汉、襄阳、宜昌三地举办,签约金额达111亿元。今年7月,湖北能源集中式光伏发电一期10万千瓦项目正式开工,截至目前,该企业累计在师市投资32亿元,成为湖北省在师市投资金额最大的援疆企业。新疆普耀玻璃实现了提档升级;湖北兴童牧业成为师市生猪产业发展标杆……

湖北省黄冈市援建的八十三团加气块砖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沈志君摄)
湖北省援疆企业楚星能源为师市发展注入活力(沈志君摄)

湖北省援疆企业新疆普耀新型建材公司生产的镀膜玻璃畅销国内外(沈志君摄)
通过受援两地商会牵线搭桥,一批养殖、食品、饲料、建材加工企业到师市投资兴业,落户师市。钵施然公司在双河经开区投资建设采棉机等农机装配生产线和4S店,兴农集团到师市投资生猪养殖屠宰和饲料加工项目……

湖北省援建的五师高级中学一隅(沈志君摄)
近两年来,援疆资金、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一个个暖心工程和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各族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和食品加工企业落户师市,产业援疆结出硕果。
近日,笔者在师市干部人才交流中心看到,大楼已经封顶。该项目是湖北援疆项目,这座大楼,将用于师市人才政策保障、青年创业孵化、人力资源配套服务,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助推师市人才兴师战略。
除了师市干部人才交流中心,双河市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一批民生项目也陆续建成,有力推动了师市、团场、连队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双河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今年有望全面建成,招生规模将扩大到3000人,在增加升学机会、培养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是全国援疆资金最早安排并拨付到位的省份。据统计,近五年来,湖北省共投入资金6.17亿元,实施51个援疆项目,80%以上的资金投向民生和基层,其中第五师高级中学投入1.2亿元、双河市中医医院投入8000万元。
今年以来,湖北省直部门、省内市县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在省计划援疆资金以外拟安排5300万元,超计划43%,上半年已到位3300万元,将用于师市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激发活力
“这是我第一次唱黄梅戏,我特别喜欢,黄梅戏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湖北!”八十九团幼儿园教师祖米拉提兴奋地说。

黄梅戏小课堂
山河万里,鄂疆同春。今年元旦,湖北援疆干部人才与师市职工群众联合参演了首届援疆主题晚会,援疆干部人才与师市各族干部职工共同学习表演了《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选段,增进了文化的互动互通互融,密切了鄂疆两地情感和情谊。
湖北援疆立足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援疆精品,开展了以“楚风西润”为主题的“九城联动,一团一品”文化润疆工程;先后创作了援疆题材话剧《疆爱进行到底》;以中共创始人陈潭秋同志在新疆的战斗经历为原型,打造了大型黄梅戏《铸魂天山》;推出了一首双河城市形象宣传歌曲《我想去双河》;完工了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和活动中心;先后建成了八十三团黄冈记忆陈列馆、八十四团鄂州园文化广场、八十六团十堰展厅、九十团孝感文化园等项目;选送了《武当功夫》等节目参加荆楚文化与兵团文化交流演出。
近年来,湖北省与师市在文化领域深度交流交融,互相选派文艺爱好者交流学习,以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掀起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为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落地见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江天山根连根,湖北五师心连心。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近年来,湖北省与师市党政代表团交流互访,9个对口援疆市州和9个团场深化合作,30多家省直部门来疆对接援助,疫情期间彼此守望相助。近三年里,累计互访百余批次、千余人次,签订各项援助协议80多个。
师市通过选派干部挂职培训、跟班学习,接续开展“楚星少年手拉手”“红星闪耀文化行”等活动,组织劳模双向疗养,推进“湖北人游新疆”专列、包机等工作,促进两地往来,增进鄂疆情感,努力将援疆工程打造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工程。
湖北省对口支援师市以来,有10名援疆干部人才在援疆期满后选择留疆,终身扎根师市,形成全国独有的湖北留疆“群星现象”。
援疆干部人才把忠诚与奉献书写在五师大地,为美丽双河描绘了更加蓬勃的发展画卷。第四批援疆干部进疆时,他们平均年龄39.3岁,有的儿女尚幼,有的父母体弱,但只要组织一声召唤,他们举家支持,一人援疆,全家援疆。
山河万里,鄂疆同心。援疆干部人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兵团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并一致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转化为做好援疆工作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把第五师双河市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