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旅兵团”微信公众号公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师八十八团卡昝边境戍边民兵哨所旧址入选。
每处文物保护单位都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其背后都有悠远深长的故事,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几代人的记忆……
第五师八十八团卡昝边境戍边民兵哨所旧址,建于1962年,位于八十八团团部以西80余公里的中哈边境处,包括第一代哨所地窝子哨所和第二代哨所石头营房,保存情况较好,是兵团屯垦戍边中一处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62年,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发生后,八十八团(时称红星十二场)立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和兵团党委安排,组织抽调一个加强排赶赴边境一线,在卡昝、库克塔乌和小温泉等5处山道谷口组建哨卡,守护边境安全。民兵战士们在戈壁滩上自挖地窝子,建起了第一代卡昝河民兵哨所。第一代哨所有两座地窝子,是民兵前辈工作、生活的小家,面积不足20平方米,受限于挖掘条件,地窝子深度仅有一人多高,上面覆盖毛草秸秆泥土。八十八团民兵前辈们,在地窝子哨所执勤守边23年。地窝子哨所内保留了上世纪60年底的基本样貌和基本护边用具(桌子、凳子、水壶、毡子、狼夹、子弹夹等)。
1985年,兵团恢复建制,为加强边境工作,八十八团克服困难,着力改善民兵哨所条件,就地取材使用大山上的石头建造了第二代卡昝河民兵哨所——石头营房。整座二代哨所基本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石头间隙用泥巴封糊,共三间,都是按照套间形式搭建,是前辈们用来备勤休息的地方,设有厨房、办公场所、休息场所。随着通行条件的改善,1992年,88团将水泥运到石头营房哨所,进一步改善了哨所条件。直到2008年,八十八团党委建成较为正规的第三代哨所,石头营房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一代人坚守边境的见证。石头营房基本上保存了80年代的样貌。厨房里有一座泥巴灶台、一口行军铁锅、一个竹编的蒸笼。办公场所里有一本战旗报,是当时战士们的唯一信息学习来源,也是目前八十八团仅留存至今的唯一一本孤本。休息场所里陈列有医疗包、算盘、手电筒、收音机、锄头、镰刀、小桌子、锯子、扁担、木箱等。
第五师八十八团卡昝边境戍边民兵哨所旧址生动地再现了兵团人当年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岁月,是兵团戍边历史发展的缩影,六十多年的戍边记忆赋予它厚重的红色基因,成为兵团精神的一种沉淀和见证,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丰厚滋养。保护和利用好卡昝边境戍边民兵哨所旧址,对于激励教育后人铭记历史、弘扬传承兵团精神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