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师83团位于博州精河县境内,是兵团55个腹心团场之一,团场规模大、流动人口多,与周边乡镇互嵌式发展,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社情民意复杂,退休养老、社会救助、城镇建设、子女就业、土地流转等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治理难度大,矛盾纠纷调解方式单一、力量分散,办事群众多头跑、重复跑,跨部门沟通和协作机制不够完善,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化解效率不高、矛盾纠纷上行,造成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矛盾纠纷易发频发。2022年以来,83团党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小事不出连,大事不出团,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率先在师市建立了以综治中心为基础的团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将其打造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终点站”,让矛盾纠纷处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极大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效能。团场先后荣获“兵团优秀平安团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6连、天福社区等4个单位被评为“兵团优秀平安连队(社区)”。
一、整合资源、融合功能,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团党委始终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拓宽受理渠道和提升化解能力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汇集民心、凝聚力量,致力于将多元共治落到实处。一是阵地建设到位。2022年7月,师团两级先后投入80余万元,以“整合资源、融合功能、聚合力量”为目标,高标准打造了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将团司法所、信访办、综治中心、托里法庭合署办公,分别设置了受理接待大厅、法治培训基地、公共法律服务站、红星调解展览厅,集领导接访室、信访办理室、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分析研判室五大功能室为一体,包含公共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个特色窗口,着力构建“一条龙受理、全链条解决”的综合服务模式。二是科技应用到位。积极推动智慧政法创新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在矛调中心设置网上调解室,利用“综治视联网”线上平台,远程开展会商分析研判、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援助服务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工地商铺、群众家里,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三是人员配备到位。中心配备了2名信访专干、1名法律顾问、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3名司法所干部、4名综治工作人员、2名法庭工作人员等人员力量,并将工作人员调解擅长领域和联系方式进行公示,有力促进纠纷化解工作高效开展。为了方便群众建立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和值班接访制度,每周一至周四由各科室(中心)主任值班接访,每周五由1名团领导带班接访,并将一周以来中心运行情况向团党委主要领导报告。
二、明确职责、规范运行,构建多元调解“新模式”。矛调中心由团党委统一领导、政法委综合协调、社综办日常管理,全面打通“接案、分流、联动、处置、化解、回访”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实现只进“一扇门”,诉求“一次办”。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制定《83团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施方案》,梳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要点,召开维护稳定与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连队(社区)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协调处理信访事项的权责关系,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大局中部署推进,确保矛调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健全调解机制。成立由团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机关各科室(中心)主任为成员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平台吹哨、部门报到、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了政法干部、人民调解员、信访干部常驻,机关科室(中心)、驻团单位轮驻,集“纠纷受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六项功能于一体,加行业部门“X”服务的多元纠纷调解机制。三是优化服务流程。实行“受理分流”的办理模式,制定了《83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多元化解工作流程图》,职工群众可以通过接待窗口、民生热线、网上投诉、基层报送等渠道反映问题和诉求,并由矛调中心进行统一登记、分流办理。原则上先指派相关部门进行调处,并对承办的专业性调解部门、社会团体、人民调解室进行跟踪督办,如遇重大疑难案件或者受指派单位无力调解的,再由矛调中心组织力量召开联席会议介入调处。实在调处不了的,再通过司法诉讼途径解决。通过“闭环管理”机制,初步探索出“一站式办理,封闭式督办,多元调解优先,法律诉讼托底”的大调解新模式。
三、示范引领、凝聚合力,打造联系职工群众“暖心屋”。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整合力量、系统发力,用心用情为群众办事实解难题,依法依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党建调解”模式,在矛调中心设置党员示范岗,实行基层党员参与调解、普通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打造了由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组成的“红星调解室”“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等调解特色品牌,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实实在在地解决好,让群众更多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二是协同社会组织。聚焦农业农村、社会保障、城建拆迁等矛盾纠纷问题易发多发领域,设置行业调解室,组建了土地承包、城镇物业、交通事故、劳动报酬等专业性调解力量进驻矛调中心,并积极动员律师事务所、工会妇联、老龄协会(委)、工商联等社会团体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中心运行以来,各行业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9件,化解完成9件,化解率100%。三是筑牢法治根基。依托法治培训基地,结合“职工大冬训”、“八五普法”等工作,开展《信访工作条例》《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80余次,受教育群众5000余人次,推动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秩序。中心运行以来,引导职工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矛盾纠纷7起,化解信访积案2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四、夯实基础、预防在前,绘就社会治理“枫景线”。团党委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把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坚持群防群治。在29个连队(社区)规范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调解室,悬挂牌匾及人民调解标识,制作矛盾纠纷调解流程图,实施挂图作战,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纠纷化解服务。吸纳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退伍军人、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等200余人充实到调解队伍,并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对人民调解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二是坚持服务群众。把全团政法干警和机关干部均纳入“矛盾纠纷代办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市场工地、社区商铺等实地调查事发根源,帮助诉求群众梳理问题来龙去脉、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帮助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这种“老百姓动嘴、代办员跑腿”代理服务模式,变“让群众过来”为“替群众跑腿”,变被动化解矛盾为主动解决问题,让群众“最多来一次”,跑出了为民服务的“加速度”。中心运行以来,通过“矛盾纠纷代办员”机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生产灌溉、申请低保、拆迁补偿等实际困难35件。三是坚持源头治理。积极推动兵地共建共治,与精河县联合成立兵地联合交警中队和兵地联合警务室。依托团场网格化管理,建立“警格网格平台”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员、联户长、楼栋长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细致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找准症结、稳妥调处,重大敏感事项及时汇总上报,确保矛盾纠纷不升级、事态不扩大。四是坚持风险研判。每月利用信访联席会议,将重大矛盾纠纷与信访事项同研判、同部署、同化解,狠抓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内的矛盾纠纷调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置,加强对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的形势分析,提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意见。
自2022年7月建成以来,83团“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800余人次,化解调处矛盾纠纷91起,司法确认41件,调处成功率100%,为职工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52.9万元,受到了上级领导和职工群众的一致肯定。下一步,83团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师市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和谐”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传承好经验、探索新做法、打造新特色,不断充实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努力将团场建设为治理有序、产业兴旺、平安和谐的兵团特色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