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团党委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文化建设摆在团场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把握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精准把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切实增强做好团场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迈出坚实步伐。
加强文化指引,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一是把握文化脉搏,强化引领。八十七团党委坚持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提升团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八十七团投资99万余元,围绕党建和民族团结主体,以红色血脉为主线的文化积淀,打造八十七团党建文化广场和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嵌入心灵、融入血液、注入灵魂。二是用好文化阵地,促进和谐。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造八十七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总面积2186平方米,有作品展示厅、名家名师室、银发工作室等各类功能室28间。积极搭建5 X志愿服务平台,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建立理论宣讲服务平台、文化体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法治宣传服务平台、青年志愿服务平台的志愿者队伍,吸引了200余名文化体育爱好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紧紧围绕“宣传职工群众、教育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群众、服务职工群众”主题,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呈现新局面。以“理论 实践”“宣教 服务”“集中 分散”“线上线下”为模式,寓教育于实践,以“宣教提民质,以“服务聚民心,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中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取得新成效。
挖掘文化根脉,提升文化事业感召力。一是利用红色军垦文化资源。结合团场实际,加大力度挖掘红色军垦文化的特有资源,积极打造具有浓厚军垦特色的地标建筑团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对军垦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硬化、亮化、绿化及美化,军垦文化广场新建了一座地标性军垦文化雕塑建筑、音乐灯光喷泉、安装了103平方米大型LED电子屏和红色文化宣传墙,使其成为团场文化的强“磁场”。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为载体,将“文化塑团”工作纳入“十四五”工作整体规划,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引导“文化润心”志愿者传承保护好阿肯弹唱、黑走马、冬不拉弹唱及烙画等非遗文化,为团场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成立陈昭平烙画工作室沈克咏国学文化工作室,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能人作用,展示中华经典文化魅力。其中沈克咏国学文化室成立以来,联合学校和社区,先后开设了少年和老年国学班,学员共计100余人。
增强文化实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是改变观念主动求变。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破除思维定式,激发团场职工群众的文化创造张力,用好团场志愿队伍,发挥文化能人作用,强化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统筹做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各项工作,着眼实施文化润疆,着力打造兵团精神高地,为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贡献力量。二是加强文化科技相融合。团场多项文化活动采取线下演出和网络直播的形式创新开展,将文化阵地从线下的团场大舞台转移到线上的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观看,累计线上观看人数突破30万人次,展示了新时代87团文化工作新景象,满足了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汇河生态园AA景区、巨树林景区、金海湾度假区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军垦文化有机结合,推出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更好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团场文旅影响力和知名度,助力团场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