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星峡,到阿拉山口,历史的朔风吹向西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王震将军率部队凯歌进新疆。有着“红星部”之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六军第十六师进驻哈密。
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从南昌起义走来,上井冈,走长征,杀日寇,解放西安,攻克兰州,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立下不朽功勋。
硝烟散去,山河宁静。
“红星”的旗帜插在东天山下,见证了74年前伊吾保卫战的激烈。随着硝烟散去,这里传唱起军垦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战天斗地的动人史诗。
1960年,这支队伍再次西进,又一次白手起家创建博乐垦区,战士们立下更大的决心:建功边境一线,戍守祖国领土。
车轮滚滚,一路向前,串联起一个个红色足迹。
绿色环绕的如意湖(航拍图)。(沈志君摄)
今天,当人们走进五师双河市,光明桥上的雁塔风铃、如意湖广场的文化柱……每一处标志性建筑都带着浓浓的红色印记。探寻“红星之旅”,读懂五师双河市的由来,万千思绪在历史和现实间游走。
西来异境红星闪
在中国版图“公鸡”的尾巴上有一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这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相夹的一处盆地,美丽而又富饶。此处便是双河地域。
“乳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双河地域留下的诗句。公元658年,唐朝设双河都督府。从此,一座古城,名载史册。
自汉凿空西域开始,屯田戍边便是中原王朝治理边疆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屯田政策解决了边疆军队的补给难题,在改善军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戍边储备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对于边境安定、领土完整、中央政权稳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中央决定在新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自此,来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兵团人,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修渠造田,建成了一个个农牧团场。
“西来异境,世外灵壤。”这是古代文人对双河地域的赞美。走进五师双河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栩栩如生的大型浮雕和雕塑,生动再现了五师人凯歌进疆、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手握钢枪、肩扛锄头的军垦战士塑像,象征五师干部职工肩负的历史重任和特殊使命。
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都代表一个重大历史节点,让人清晰地看到五师双河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六军第十六师,是由中央红军一军团侦察连、鄂豫皖红二十五军的二二五团及陕北红二十八军组编发展而成的。这支部队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被党中央授予“红星部”代号,1949年跟随王震将军凯歌进新疆,担负起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艰巨任务。
部队进驻哈密地区,在成功开展土地革命、完成剿匪反霸任务之后,创建了哈密垦区。1953年5月,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1963年1月,根据戍边需要,师部和主力部队从哈密西迁至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一直以来,五师人亦兵亦民,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的军事素质,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为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戈壁荒漠到青青绿洲,从条件简陋的地窝子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代代五师人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扎根边疆、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开发建设边疆的精彩篇章。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红星耀双河”陈列馆,追寻五师历史、聆听感人故事、品味军垦文化,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师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成就。
从哈密到博尔塔拉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
“生在井冈山,成长在延安;转战千万里,扎根东天山。”在哈密,第十六师所到之处,均留下“红星”的闪闪印记。
但十年开发,受限于哈密地区水资源少、盐碱重等自然原因,军垦战士能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农业生产困难重重。
时任农五师师长的翟振华认为,“这与一个农业师规模建制是不相称的。”为了让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发挥更大作用,他们想走得更远,开发出更多绿洲。
于是,部队“三进罗布泊”。奈何当时中央对罗布泊地区已另有安排。
还能去哪儿?
1959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兵团党委第二书记、第二政委、新疆军区副政委,还兼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主持兵团日常工作的张仲瀚,指着新疆地图最西边的一块地方——位于中苏边境的博尔塔拉,对翟振华说:“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版图上,只剩下这里还没有兵团的营盘,那就由你们去开发吧。”
向西,向西!
1959年12月28日,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五师的历史便掀开了新的一页:先遣队出发了。
以翟振华为首共15人的先遣队于1959年12月31日抵达乌鲁木齐,在这里过完元旦后,他们即刻向新的战场——博尔塔拉进发。
当时,与苏联接壤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亟待加强边防力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口较少,有充足的水源和大片水草丰茂的土地,足以建立一个颇具规模的垦区。
张仲瀚对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老部队很重视,在谈到农五师开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前景时,他深谋远虑地说,要想方设法将农五师搬到博尔塔拉,同博州人民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兵团人有志气、有能力把这一地区建设好,变旧貌为新颜。
没多久,农五师迅速从各农场、单位抽调干部职工3000余人,乘坐大卡车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
先遣队到达博乐,受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和政府的热烈欢迎。翟振华向时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书记的谢玉田递交了自治区农村工作部吴建群部长的亲笔信。谢玉田高兴地说:“欢迎农五师来博乐建设新垦区,让我们互助互勉,共同繁荣博州经济,保卫边防。”
历史风烟中,农五师旧师部是一排低矮的平房,烟囱处几缕青烟,飘荡在茫茫的荒原中。农五师在盐碱地、戈壁滩、高寒地、大风口,开垦建设红星十一场到红星十六场共6个农场,即现在的八十三团、八十四团、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八十八团和九十团。从此,农五师东戍哈密,西守博州,肩负起建设哈密、博乐两个垦区的重任。
1962年初夏,牛哞马嘶的喧闹声打破了博尔塔拉西部群山和草原往日的平静祥和。世世代代放牧、耕种于此的牧民,因受蛊惑,不惜丢下故土,赶着牛羊,挤满了通往边境的大路小径……
随即,自治区党委根据党中央决定,作出《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示农五师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建立边境农场。
1963年2月,农五师大批干部职工及家属陆续由哈密向博乐搬迁,至月底基本搬迁完毕。师部迁往博乐后,与博乐农场管理处合并,该处建制随即撤销。农五师以博乐为重点,在博乐、温泉、精河一线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劳武结合的农场。
农五师师部搬迁到博乐后,张仲瀚在干部大会上反复强调,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致力于二次创业,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边境农场;要搞好兵地关系和民族关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全力以赴支援地方建设。
为使农五师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从1963年到1966年,在张仲瀚的主持和协调下,农四师三牧场、工一师沙山子农场、工一师温泉农场、农七师高泉农场托托分场、工二师十一团精河农场等先后移交给农五师管理;为使农五师在博州扎下根,张仲瀚还指示,将农五师建成的一些样板条田及部分农机具交给地方,支援地方农场、公社建设。几十年来,农五师在兵地团结、民族团结、保卫边疆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新绿洲新征程
西迁奉令拓荒洲,冰冻雪花稠。今夕露宿何处?瀚海路中留。轮子陷,朔风嗖!更昂头。千秋壮举,汗洒天山,情暖芳洲。
这首词是兵团开发博乐垦区的真实写照。
农五师进驻博乐垦区后,改变以往逐个建设农场的模式,十几个农牧团场全面开花,边规划边开发,边生产边建设。
依靠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和军垦战士们的艰苦奋斗,短短3年,农五师的条田、渠道、林带、道路、居民点便交织成网,农、林、牧、工、副、商初步形成联合经营体系,开发土地40万亩。1966年,农五师上缴商品粮1000万公斤。至此,农五师已能充分发挥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重大作用。
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在塔斯尔海垦区成立双河市,几代军垦人的梦想得以实现。
在城市建设中,双河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城市,让城市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该师市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坚持引绿引水入城,以文塑城,实施城市绿化、生态水循环等工程,着力构建“一心两轴四廊八区”和“五湖四水六园”生态格局,打造“丝路明珠、灵峪双河”。
如今,双河市已发展成一座宜居宜业,且蕴含深厚军垦文化的新城。
为了留住历史记忆,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双河市将中华文化、兵团文化、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双河都督府、将军山、滨河如意文化主题公园等一系列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建筑和设施。新建的外立面造型是一颗党指挥下西进的红星、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记录、展示、传承使命的“红星耀双河”陈列馆,致力于完整呈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六军第十六师历史,发掘老一辈兵团人剿匪反霸、建立政权、创建垦区背后的深邃思想和精神宝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师双河市党委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全面落实兵团党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3.2亿元增至2023年的100.3亿元,历史性突破百亿元大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兵地融合发展、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均交出满意答卷。
师市棉花从种到收实现机械化。(张彦胜摄)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双河市按照“稳粮、优棉、精果、强畜、促加工、兴特色”总体要求,发展棉花、葡萄、生猪三大产业链,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北疆”“新赛”品牌入选中国农垦品牌,成功创建“灵峪双河”区域性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双河市不断加强抓工业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深入实施“能快则快、做大总量、做强工业”发展战略,不断挖掘新优势、开辟新赛道、激活新引擎,全力以赴抓工业、坚持不懈强工业,拼经济、拼产业、拼项目,聚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使工业发展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葡萄种植鼓起职工钱袋子。(沈志君摄)
依托优势发展产业。双河市立足文旅之城定位,全力打造“一山五园”城市田园景观,城区闲置土地被分为14个区域,油菜花园、薰衣草园、向日葵园、菊花茶园和葡萄采摘园星罗棋布,与将军山交相辉映,成为令人憧憬的田园式新城。城中的田园串联起中心城区旅游经典路线,军垦城市特色与田园风光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双河市的城市品位。另外,双河古道温泉、丝路驿站、神龙泉等休闲娱乐景点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师市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党建引领夯实根基。双河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82个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连队(社区)标准化阵地,师市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功能配套全落实、文化润疆全渗透、带动发展全方位、拴心留人全过程,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
经过60多年发展,五师一代又一代军垦人把忠诚和热忱献给了祖国,将戈壁荒滩浇灌成绿洲,以守边戍防、民族团结为己任,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座绿色新城在祖国西部边陲悄然崛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发。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双河市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军垦新城,正在忠实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中阔步向前,书写更加精彩的双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