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炊烟还未散尽。派出所民警孙阿奎已经站在八十三团二中门口,像过去十年里的每一个上学日一样,整理着警服领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孩子们。今年,又有一批孩子要从这里毕业,胸前掏出的笔记本上记着他们的名字:李晓明、王静、张涛……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蘑菇滩派出所护学岗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故事。从幼苗到参天大树,从稚嫩孩童到翩翩少年,这条不过百米的求学路,见证了一代代兵团孩子的成长,也镌刻着基层民警最朴实的为民情怀。

十年前第一次由民警组成的护学岗出现在了校门口。最初的设施简陋至极一个哨子和几件反光背心。然而正是这样简单的配置,开启了蘑菇滩派出所与中学长达十年的守护之约。老民警们回忆,最初家长们对这个新举措将信将疑,但看到民警们风雨无阻地准时出现,牵着孩子们的小手过马路,为摔倒的孩子包扎膝盖,渐渐地,有困难找护学岗民警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蘑菇滩派出所的护学岗却保持着最质朴的面对面守护。每天早晚各一小时,民警们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的固定点位。他们发明了三段式护送法:校门前引导分流、斑马线定点守护、周边路段动态巡逻。这套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深刻的公共安全智慧。民警孙阿奎记得他刚参加工作时,老所长告诉他:护学不仅是维持秩序,更是要在孩子心里种下安全的种子,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明年即将毕业的张涛(化名),是护学岗看着长大的孩子之一。他的父亲母亲在其年幼时去世,和姥姥生活在一起,从三年级起,接送他的任务常常落在值班民警肩上。民警们记得他三年级时因为想家哭闹,是小徐用一包饼干哄住了他;五年级时家中条件不好民警们资助其完成上学路。如今这个曾经爱哭鼻子的男孩已长成挺拔少年。
护学岗改变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安全环境,更重塑了辖区的文明生态。辅警万海涛讲起一个细节:过去常有家长为停车发生争执,现在大家会主动礼让;校门口的护学岗成了文明示范点,带动形成了家长志愿者护学队等群众自治组织。去年,这种警校家社四方联动的模式,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智慧。

随着又一批毕业生即将离校,蘑菇滩派出所的民警们既欣慰又不舍。你们就像我们亲手栽种的小树苗,如今即将长成栋梁之材。无论将来走得多远,蘑菇滩派出所永远有守护你们的人。毕业生李晓明的父亲感慨:这些民警看着孩子们长大,他们叫得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记得住每个孩子的特点,这不是简单的执勤,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十年光阴流转,八十三团二中门前的柳树已亭亭如盖。一批批孩子从这里毕业,一茬茬民警在这里老去,不变的是每天准时出现的护学岗。从最初的交通安全岗,发展为现在的成长守护站;从单纯的秩序维护,升华为全方位的品格培育。这小小的岗位,承载着基层民警最厚重的承诺:守护今日之幼苗,成就明日之栋梁。当毕业季的歌声响起,当长大的孩子们回头凝望,他们会记得,在那条通往梦想的路上,始终有一抹藏蓝色的温暖,如同参天大树,默默荫庇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