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汉水,心手相连。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湖北省十堰市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倾情投身援疆事业,与对口支援地八十六团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共谱团结发展新篇。连日来,《北疆开发报》与《十堰日报》记者对十堰市对口援疆工作进行了联合采访报道,本报与《十堰日报》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天山回响”,聚焦教育、医疗、产业及民生等关键领域,系统展现十堰市对口援疆工作的丰硕成果与生动实践,记录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厚谊与坚实步伐。敬请关注。
9月28日,在八十六团沁疆源汽车综合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铁臂挥舞、车辆往来穿梭,机器轰鸣声裹着尘土气息,奏响了产业援疆的奋进乐章。
“目前项目正同步推进室外收尾与室内装修工作,我们全力冲刺,力争早日建成投用。”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座占地60亩、总投资1.5亿元的产业园,致力打造“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不仅设有汽车交易厅、品牌展厅、检测线、售后车间,还配套建设带休闲功能的宾馆,全方位完善区域汽车服务功能。
“我们响应‘到新疆定居、就业创业’号召,从湖北省十堰市远赴这里投资兴业,就是希望为当地汽车产业链补链强链,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双河市沁疆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恒语气坚定。
十堰市援疆工作队领队、八十六团副团长杨明章表示,在对口援疆政策的强力支撑下,一批批援疆干部迎难而上、持续用力,推动项目顺利落地投产。“产业园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完善博州、五师双河市汽车产业布局,更能促进援受两地产业联动,对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杨明章说。
产业园建设热火朝天的同时,八十六团的“甜蜜经济”也跨越千里、香飘十堰。9月29日,在十堰市环球港寿康永乐超市里,刚刚到货的八十六团克瑞森葡萄还带着冷链运输的清凉。市民李莹品尝后连连称赞:“葡萄真甜!听说今天新货上架,我特地前来购买。”这批葡萄从八十六团葡萄园采摘后,经冷藏保鲜、冷链运输,一路从天山脚下“走”上十堰市民的餐桌。

八十六团克瑞森葡萄。
为延长“疆果”保鲜期,十堰市与八十六团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总储量500吨的保鲜冷库。如今,即便过了采收高峰期,十堰市民依然能品尝到新鲜的新疆葡萄。作为新疆最大的克瑞森葡萄连片种植基地,八十六团1.8万亩葡萄园年产2.7万吨优质果,涵盖夏黑、红提、阳光玫瑰等20多个品种。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十堰市援疆干部主动作为,带着市场需求入园选果、测糖度,严把冷链保鲜关;对接商超与电商平台,制作短视频推广,设立试吃专柜,让“疆果”香飘十堰、甜入人心。
“现在有了十堰直销渠道,中间环节少了,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八十六团二十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职建强拿着货款单,笑容朴实温暖。截至9月底,十堰市已累计采购该团种植的葡萄120余吨。
这边“疆果”甜透十堰,那边湖北农业技术在天山脚下绽放芳华。在八十六团的棉田里,雪白的棉絮在阳光下泛着柔光,采棉机轰鸣而过,转眼间朵朵棉花尽收仓中。“我们种植着由援疆力量培育出的棉花好品种,援疆干部们还指导棉花种植户搞滴灌、做精准施肥,棉田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种植户马建军捧起新棉,笑容灿烂。
219国道旁,双河市沁疆源汽车综合产业园机声隆隆;八十六团万亩棉田,采棉机奔忙不息;十堰市超市里,新疆葡萄专柜旁客流涌动;湖北小龙虾与荷花在八十六团安下“新家”……十堰市与八十六团以产业为桥,实现双向奔赴,让产业连心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