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第五师双河市党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
(2021年2月26日双河市一届人大九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篇全面开启师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二章机遇挑战
第二篇“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
第三章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第四章发展定位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三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第六章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七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八章巩固团场综合配套改革
第九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四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打造北疆边境通道支点之城
第十章坚定坚决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
第十一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十二章实施工业倍增计划
第十三章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四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篇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兵团前沿开放之城
第十五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六章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十七章扩大消费需求
第十八章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第六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双河市品质之城
第十九章优化国土开发保护空间
第二十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十一章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第七篇坚持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二章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第二十三章全面实施“人才强师”计划
第二十四章实施师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第八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五章推进新时代连队建设
第二十六章推进连队发展综合保障建设
第二十七章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九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十八章构筑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十九章加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第三十章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第三十一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篇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繁荣兴盛文旅之城
第三十二章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第三十三章统筹要素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第十一篇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厚植生态环境本底
第三十四章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格局
第三十五章打造生态环境治理北疆样板
第十二篇紧盯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和谐稳定基础
第三十六章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第三十七章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三十八章积极构建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第三十九章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全覆盖体系
第十三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师市
第四十章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四十一章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师市
第十四篇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第四十二章开创兵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第四十三章推进兵地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
第十五篇精准落实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第四十四章建立健全对口援疆工作机制
第四十五章精准实施对口援疆任务
第十六篇坚持党的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四十六章加强党的建设
第四十七章健全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第五师双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践行期,也是师市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持续壮大综合实力、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阶段。高标准编制第五师双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阐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项目,形成鼓舞人民信心,凝聚人民力量的统一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篇全面开启师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市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统一领导下,在湖北省对口援疆省市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履行好兵团职责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了师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承接和落实兵团授予的3022项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推进师市向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授予21项经济管理权限工作,落实团场承接“政”的职能探索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师市党政机构改革。全力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政资、政企、政事、政社“四分开”部署全面落实,农业生产“五统一”全面取消,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基本制度确立。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健全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绩效考核和预算公开全覆盖,出台师市与团场税收收入分成制度,建立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常态化清理机制。水利体制、电力体制、园区体制等改革顺利推进。
——综合实力稳中有进。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2亿元(现价,下同),年均增长0.9%;实现师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从2015年0.1亿元增长到2020年2.1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12亿元,重点实施了阿卡尔水库、保尔德水库、土地整治、保障性住房、公路、能源、团场城镇改造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5亿元。百万头生猪养殖战略稳步推进,有色金属加工、消费电子等工业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增市场主体大幅增长,达到6000余户。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通一平”覆盖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达到15万平米,2万平米公用型保税仓库开仓运营。
——城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9月师部整体搬迁至双河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双河市高级中学、人民医院、融媒体中心、滨河社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使用,金融网点、跨境商品展示中心、商业综合体等服务设施陆续投入运营,城市建成区达到13.52平方公里,中心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不断优化,完成机场大道、城北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形成双河市区至机场、动车站“15分钟交通圈”。建成政务服务中心,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便民服务更加快捷。建制镇设立实现零的突破,4个团场挂牌建镇,双河市成为北疆师市中设立建制镇最多的市。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提前完成精准脱贫任务,2017年最后一个贫困团场91团顺利摘帽,实现全部贫困团场全面退出贫困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师市进入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阶段。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饮用水水源水质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比例等考核指标全部完成。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坚决守住生态红线。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稳妥化解金融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人民群众福祉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安居等十大惠民工程,连续5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累计新增就业2.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实现师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4%。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千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51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6万套,棚户区改造1.9万户,抗震安居住房建设1200户。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团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各族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和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2%和6.1%,达到41278元和20710元。
——兵地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坚持“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创新兵地融合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兵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完善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统筹兵地交通规划和建设,实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利用口岸优势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强水利资源共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兵地协调联动机制。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日益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民生领域不断融合。兵地干部融合机制持续深化,干部交流任职取得积极成效。
——对口援疆成果更加丰硕。深化湖北对口援疆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干部人才、产业合作、民生改善、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援疆内涵。共选派355名师市事业发展急需的干部人才,累计有7名援疆教师正式调入师市工作,在两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产业援疆不断深化,建立了“四对一”经济开发区援助模式,引进各类湖北援疆企业和项目。不断扩大卫生和教育“组团式”援疆示范效应,持续推进交往交流交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北和五师人民始终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相互支援,再次抒写了跨越万里的深厚情谊。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连队“两委”班子建设得到加强,持续推进“访惠聚”驻连(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注重在实际表现中识别和提拔干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树立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为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提供了坚强保证。
第二章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师市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新疆来看,党中央在统筹全国改革开放中,把新疆作为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向西开放桥头堡和“三基地一通道”,给予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新疆“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等大框架逐步搭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师市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师市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将迎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期。国家以更大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湖北省长期对口支援等政策在师市加速叠加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二是将迎来双河市城市加速发展扩张期。双河市作为兵团向西开放桥头堡和“北疆城市带”前沿城市,地理位置突出,扼守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距阿拉山口国家一类口岸50公里,位于中欧班列过境重要通道节点,具有发展口岸经济的独特优势。师市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公、铁、空、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已具备承载产业发展良好基础条件。三是将迎来开发区产业集聚产能释放期。园区“九通一平”、15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基本完成,2万平米公用型保税仓顺利运营,产业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已形成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塑料制品业、建材业、新能源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随着口岸、土地、电力、铁路专用线等发展要素集聚,以及湖北省“四对一”援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园区承载东部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已经具备。四是将迎来兵地融合发展的聚合效应扩大期。师市和博州已经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博乐—双河—阿拉山口—精河”城镇组群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对师市融入阿拉山口边境口岸型物流枢纽和阿拉山口综保区建设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要看到,师市高质量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师市自身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潜能释放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开放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还有欠账,城市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尚不完全同步。
面对机遇和挑战,师市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环境变化提出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推动兵团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精神状态,发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凝心聚力、追赶超越。
第二篇“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
第三章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聚焦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打造北疆边境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向西开放沿边开放的高地为目标,持续增强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维稳戍边能力,坚定坚决实施“一主两翼”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区五城”,持续壮大师市综合实力,更好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组织优势动员能力为根本。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在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持续提升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更好履行兵团特殊职责使命。
——坚持维稳戍边和改革发展相统筹。聚焦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持续深化兵团改革,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师市综合实力,在履行职责使命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坚持重点突破和区域协调推进相结合。聚焦建设兵团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打破常规,精准施策,实现师市沿边发展重大突破,实现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协调。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筑牢新时代师市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坚持紧贴民生凝聚人心和高质量发展相融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凝聚人心为根本,紧贴民生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实物质基础。
——坚持多元融合和开放合作相统一。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兵地融合发展。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契机,构建师市与博州协同发展联动机制,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主动融入兵团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四章发展定位
师市作为兵团融入向西开放总体布局、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重要前沿,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突出壮大综合实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优化区域城镇布局和深化兵地融合,积极承接沿海及内地产业转移,多渠道拓展市场空间,建设具有五师特色的“四区五城”。
四区:兵团边境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兵团西部门户商贸物流集散区、北疆特色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兵团边境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探索发展“边境贸易+跨境加工制造业”产业模式,加快边民互市贸易二级市场和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高师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
——兵团西部门户商贸物流集散区:加快北疆边境地区进出口商品中转和集散、全国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建设,依托综合物流园,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不断完善国际国内物流配送,提升国际国内间运输效率与服务质量。
——北疆特色文化旅游度假区:坚持“一山两湖九园”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怪石峪景区为龙头,与赛里木湖、艾比湖等景区联动,开发九个团场特色旅游资源,整合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要素。
——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双河市联动三点,推动“博乐—双河—阿拉山口—精河”城镇组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兵地在区域口岸功能共建共享、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水资源分配、区域交通及基础设施布局、区域城市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协调力度,创新兵地合作机制,推动兵地协同发展。
五城:支点之城、开放之城、品质之城、文旅之城、戍边之城。
——建设支点之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双河市城市集聚规模和城市能级,持续壮大师市综合实力,推动“北疆城市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努力形成北疆边境通道重要节点城市。
——建设开放之城:充分发挥师市口岸优势,积极申报双河市综合保税区,加快构建开放大通道,打造兵团向西开放沿边开放的高地。
——建设品质之城: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公园型城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良好的创业就业平台,提高城市品质。
——建设文旅之城:以兵团精神和红色基因为引领,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和“文化塑城”工程,积极挖掘师市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双河市城市形象。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打造“丝路明珠、灵峪双河”为主线,推动“一山两湖九园”全域旅游发展。
——建设戍边之城。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2035年,师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交通体系更加完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节点城市、兵团对外开放前沿、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支点之城、开放之城、品质之城、文旅之城、戍边之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35年,师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城乡居民生活步入富裕发展阶段,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双河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初步显现,向西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高标准开局、高起点起步。师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对内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紧盯国内和辖区消费升级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为国内居民提供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实施精准招商,大力发展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产业,提供优质工业产品;搭建物流、商贸平台,为师市居民提供国内外优质商品;强化品质管理,完善重要产品追溯机制,提高监管水平。积极参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发挥兵团向西开放前沿优势,完善师市公用型保税仓库功能,培育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研究设立师市综合保税区,深度融入自治区“口岸经济带”建设,促进边境贸易、物流、加工业快速发展,增强外向型经济活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疆边境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改革实现新进展。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围绕增强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实现师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改革成果、完善配套、提升水平。扎实做好师团两级行政权力承接行使工作,推动双河经济开发区承接好行政职权。深入落实兵团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团场行政管理、财税、经济管理体制,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加强团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连队发展布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处置权,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进水利、电力、园区、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
——经济发展实现新成效。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实现生产总值翻一番,年均增长10%以上,二产占比达到35%,服务业年均增长8%以上。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中华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落实好文化润疆工程规划(2021-2030年)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持续宣传好、传承好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杨精神,先进文化示范区作用更加凸显。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师市,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限,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师市。
——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水平,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着力提高职工群众收入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确保实现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教育培训全覆盖,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提升公共医疗服务能力。加强连队供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速[累计]% | 属性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3.3 | — | 10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 | — | 7 | 预期性 |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82] | [415] | 25 | 预期性 | |
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 — | 38 | 预期性 | |
5 |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4.2 | 8.3 | 15 | 预期性 | |
6 | 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 | 1.57:1 | 2.5:1 | — | 预期性 | |
7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2.51 | 4.5 | 10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8 |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2 | 2 | — | 预期性 |
9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9.5 | 10 | — | 预期性 | |
10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 | — | 预期性 | |
1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5.1 | — | >7 | 预期性 | |
12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 | 控制在兵团下达指标以内 | 约束性 | ||
13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9 | 12.15 | 2.3 | 约束性 | |
14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3 | 78 | — | 预期性 | |
15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 3.51 | 4 | 1 | 预期性 | |
1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7.27 | 9.3 | — | 预期性 | |
绿色转型
| 17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 | 3 | 控制在兵团下达指标以内 | 约束性 | |
18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32.4 | 约束性 | |||
19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5 | 90 | — | 约束性 | |
20 | 森林覆盖率(%) | 11.16 | 12 | — | 约束性 | |
21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12 | 0.627 | — | 约束性 | |
安全保障
| 22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90.31 | 90.31 | — | 约束性 |
23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19.6 | 20 | — | 约束性 |
注明:预期性指标是师市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综合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师市责任的指标,是师市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提出的工作要求,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按2020年价格计算,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兵团党委深化改革部署,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第一节推进“政”的职能改革
进一步落实市镇行政职权,划清权属,明确责任,建立师市综合行政执法和团场管理协调配合机制。更加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继续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水利体制、电力体制、园区体制以及政法、医疗卫生、科技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释放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完善国库管理、税收征管职能,形成师市与团镇财力与财政事权、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支出标准化,发挥预算的硬约束和监督作用,做到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大力培植财源,坚持依法征税,确保应收尽收,扩大财税规模。
第二节全面践行依法行政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规范政府重大决策行为,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落实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各级各部门重大公共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机制。依法行使好兵团授予的各项行政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自由裁量权,加大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力度,促进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不断提高。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推行公共服务办事公开制度,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化。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及以案释法工作制度。
第三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坚持市场导向为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改善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更大力度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切实引导和支持土地、金融、创新、人才等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形成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服务。
第七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一节推进“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一窗通办”,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流程,不断压缩企业办事成本,增强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照后减证”实现“减证便民”。推行“三集中、三到位”、“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网上办”,优化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统一“黑名单”制度,建立监管工作规范体系,推进监管行为三项制度,探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联合监管。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物流、认证、检验检测、公用事业等领域经营服务性收费;整治师市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乱收费行为;规范降低涉企保证金和社保费率,减轻企业负担;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考核评价。
第二节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督促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清理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对社会承诺的服务事项,都要履行约定义务,接受社会监督,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让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专栏: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工程
1.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在师市2个团级“局队合一”市场监管执法机构建设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2.市场监管执法装备:在师市市场监管部门和2个团场“局队合一”监管执法机构配置询问听证室音像系统、执法便携式装备、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
第三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加强产业链招商,围绕师市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师市主导产业扩容,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推动团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突破,进一步提升团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培育壮大开发区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保税物流、建材加工、仓储物流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能力。依托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汽车城、特色商业街、金融、物流等紧缺项目。加强项目谋划,夯实招商基础,落实和优化各类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培育优质投资,争取国家投资、激活民间投资,以有效投资形成有效供给,拉动有效需求,形成经济增量。完善招商体制机制,提高师市招商引资整体协作水平,务求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全面推进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社会化招商、援疆招商、云招商等新兴招商方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
第八章巩固团场综合配套改革
第一节健全和完善团场行政管理体制
稳步推进师市向团场行政授权,授予团场乡镇级行政权力和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力。加强团场承接行使县级管理权限工作的跟踪检查和调研评估,全面评估、科学分析团场承接行使权力运行情况,对团场承接行使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进行动态调整。制定并公布团场(镇)权责清单,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团场(镇)党政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实现内部职能有效融合。
第二节深化团场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团场税源建设,巩固做好税源标识认定和税源监管工作,防止税收流失,做到应收尽收。建立税收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团场及园区税收分配奖励办法,对团场及园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给予奖补,充分调动团场、园区积极发展区域经济。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培育本地税源。大力宣传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办税缴费服务,精细规范税收管理,确保纳税人应享尽享、应享快享,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第三节完善团场经济管理体制
优化团场经济发展环境,把团场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师市区域统一执法,推进扁平化管理,承担好市场监管、农业、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维护好市场秩序。完善团场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原团办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盘活团场闲置资产,建立团场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制度,科学界定团场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边界,健全团场国有资本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规范团场项目管理,依法依规做好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除学校、医院等明确由“师办师管”的项目外,涉及团场辖区内的农业、水利、社会事业、城镇基础设施、政法维稳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前期推进、申报落实、招标开工、建设管理,由团场负责组织协调和落实。
第九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一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以现有优势资源和存量企业为依托,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企业内部资源重组整合力度,整合勘测设计、工程监理、建筑安装等企业股权或产权,做大做强建筑业;整合发电、供热资源,为辖区提供优质的供电、供热服务;整合酒店业、景区资源,加快怪石峪景区项目建设,推进师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整合、盘活涉农资源,建立以“三农”为核心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业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推进跨师团、跨区域、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整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特色产业集团。积极推进与中央企业、援疆省市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战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布局南疆师团,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
第二节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系,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制定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厘清“三会一层”主体权责边界,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实现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科学开展企业“六定”工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合理确定企业经营业绩目标和薪酬标准。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强集团总部管控体系建设,聚焦主业履行职责使命,按照精简高效、控制风险、扁平化管理的要求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对标同地区同行业一流企业,开展集团总部“去机关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管理体系,合理限定出资企业法人层级,有效促进企业管理变革,提质增效。
第三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股权转让、股权投资、增资扩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非国有资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支持各集团多种方式入股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积极争取兵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充分发挥基金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渠道。坚持分类施策、一企一策,不搞全覆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平台作用,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有效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让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师市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师市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本有序进退、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于师市发展战略。
第四节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原则,健全师市、团场两级国资监管体系,配齐配强监管队伍,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方式,促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边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常性审计制度,提升国有资本审计整改效能。规范国有资产交易程序,落实企业国有资产“阳光交易”。防范重大风险,严控非主业投资。严格执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制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精准监管、刚性监管、阳光监管、上下联动的数字化监管格局。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家培养体系。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健全和落实容错纠错机制。
第四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打造北疆边境通道支点之城
实施以城市经济为主、团场经济和开发区经济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资本、人才、科技向城市高度集聚,按照“一团一品”积极培育团场经济,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和十大特色产业链,不断壮大开发区经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团场产业差异化发展、开发区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
第十章坚定坚决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聚力发展城市经济
提升双河市城市能级。积极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全面对接“天山北坡城市群”、“阿霍双口岸经济圈”、“北疆城市带”、“口岸经济带”,稳固提升区域中心节点城市能级。发挥“博乐—双河—阿拉山口—精河”城镇组群重心位置功能,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博乐—双河—阿拉山口—精河”城镇组群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师市合一”步伐,持续壮大双河市城市规模。到2025年双河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
推进要素向双河市高度集聚。推进产业、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加速向双河市区高度集聚。打造区域城市产业高地,重点发展贸易、电子商务、旅游、金融、康养、房地产、技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配套餐饮、酒店、购物、市场批发、培训、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建设“智慧双河”,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低碳经济,打造产城融合、智慧融合、生态融合城市经济核心圈。打造区域投资洼地,坚持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积极承接内地产业转移。打造区域人才汇集高地,坚持营造良好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引进高素质干部及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留市工作奖励制度,向落户师市的企业员工提供住房、落户、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创业等保障服务。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面实施“人才强师”战略,加强与湖北及内地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出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师市高效转化,助力师市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双河市辐射带动作用。双河市城区作为五师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平台,是五师城镇体系的空间中心和统筹空间发展资源的核心区,在双河市城市发展中处于龙头位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精细管理,努力打造“丝路明珠、灵峪双河”宜居宜业生态公园型城市,加快建设双河市“五湖四水六园”(五湖:东湖,凤鸣西湖,南湖,光明湖,如意湖。四水:西面博河、东面精河、北面楚河、南面汉水。六园:胡杨,光明,长泽,人民,滨河,荆楚6个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历史文化和兵团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汉唐风格的街区,让城市更方便、更舒心、更美丽。加强道路、供排水、综合管廊、燃气管网、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康养、天一、书香一品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实施城乡“双修”工程,建设地标性建筑,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双河市城区与周边城市、各个团场的互联互通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双河市辐射带动作用。
建立健全一体化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升级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国有土地出让金收益分享制度,落实增量分成的财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公司作用,对来源于开发区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收益,扣除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费用和上缴国家、兵团计提资金后,剩余部分全额返还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等土地出让支出规定的项目。
第二节持续培育团场经济
优化团场城镇空间布局。以双河市(含89团)为主体,以86团博河镇、83团为节点,以81团双桥镇、83团、84团石峪镇、87团、88团、90团双乐镇、91团为支撑,着力完善团场城镇发展格局。根据区域特色着力打造81团田园小镇、83团物流小镇、84团怪石小镇、86团城郊小镇、87团生态农业小镇、88团康养小镇、89团城市小镇、90团艾比湖小镇、91团沙漠小镇9个特色小镇。至2025年,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城镇为支点、与周边城镇优势互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发展团场特色经济。支持“一团一品”发展团场经济,推进团场一、二、三产结构调整。81团依托塞外自然风光、军垦红色文化,以棉花、葡萄种植业为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地膜、化肥等支农工业,打造一批庭院经济和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83团依托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打造北疆牌棉花、双河葡萄等品牌,建设农牧产品批发集散地。84团依托怪石峪景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玉米加工及旅游配套服务业。86团依托博乐城区优势,以城郊经济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商贸物流业。87团依托外围草场优势,重点发展生猪、牛羊畜牧业。88团依托温泉县,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小麦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推动康养融合。89团依托双河市,重点发展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商贸物流业。90团依托口岸和艾比湖景区,以棉花、葡萄种植业为主,重点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口岸贸易、物流业和旅游业。91团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榛子和香菇特色种植业、沙漠和体育旅游业。
第三节着重壮大开发区经济
提高开发区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专用线、边民互市产业园、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变配电站、标准化厂房、跨境电商物流平台等配套工程建设,至2025年,力争完成经济开发区及综合保税区规划规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完成6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建设,筑牢开发区发展硬件。加大园区生活配套、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及商业等民生设施建设力度,适时启动开发区扩园工作,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
持续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坚持“产业优化、创新驱动、绿色导向、生态塑造”的基本原则,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建设现代化的“创新园区、集群园区、智慧园区、生态园区”,实现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优化升级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光伏发电、电极箔、铜箔、玻璃精深加工、差别化弹性纤维)、保税物流、智能电子等产业定位,构建冷链物流、消费电子、硅基钙基新材料、跨境电商及加工贸易、铜铝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链。坚持高水平规划,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以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集聚载体,规划农产品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玻璃、科技电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边民互市、保税物流八大产业园。围绕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加快推进年产30万吨差别化弹性纤维、年产1000万平米电极箔、日加工能力500吨玻璃深加工、40条塑料复合管材管件生产线以及2GW光伏电站等;在智能电子产业方面,积极推进LED电子智能触控显示屏、半导体封装等电子产品项目;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重点发展冷链肉类加工、小麦面粉加工、饲料加工、果类加工等产业;在保税物流方面,依托公用型保税仓库,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到2025年,开发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形成双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好“一整顿、两到位、三自主”改革举措,建立完善开发区薪酬绩效工资制度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开发区管理水平。加大对开发区简政放权力度,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落实赋权清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释放开发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搭建新疆·双河向西开放投资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平台,探索东西协作模式共建飞地园区,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条延长、产业短板补强和推进产业集聚方面下功夫。建立健全“保姆式”、“一站式”入园服务,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第十一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培育与农业产业化相配套的农产品市场。加快补齐果蔬园艺业、畜牧业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商进团入连,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全程化质量控制、技术装备创新、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围绕粮油、棉花、葡萄、生猪及其它特色产业,引进、培育技术水平先进、产业链条长、销售渠道通畅、品牌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力争达到2.5:1。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公用品牌和农业品牌“双品牌”战略,积极推进“灵峪双河”区域性公用品牌创建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扩大“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品种和规模,抓好品牌建设、包装提升和市场推介,打造鲜食葡萄、苹果、食用菌等富有特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加大师市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衔接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贸洽会、对接活动等,宣传师市农产品品牌,自主举办各类展销活动。
第二节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东棉西粮”种植业布局,充分发挥师市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生猪、牛、羊等特色畜禽规模化养殖;推进棉花、林果业提质增效,增强北疆牌棉花影响力,建成新疆优质棉基地,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一核、三园、四区、六大基地”的“1346”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即以双河市为核心的城郊经济核心区,以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为“三园”,以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区、绿色优质农业生产区、农业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区为“四区”,以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现代粮油生产示范基地、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中药标准化种植基地为“六大基地”,努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兵团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作为一项硬任务,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高效节水灌溉应用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重达到95%以上。认真落实“优棉”,做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打造好优质棉生产基地。加快葡萄标准化生产,推广葡萄“厂”字型栽培模式。持续推进两百万头生猪产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全师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优先发展榛子、食用菌、中草药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作物,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及经营产业化。
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程度。大力推进棉花、小麦、玉米、油葵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促进农机作业服务向畜牧、林果、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延伸,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7%。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卫星导航拖拉机的数量,实施“种采加”一体化优棉工程。积极推进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作业等智慧农业重点工程,推广“单行机采”“双膜覆盖”“种子定位”“无人飞机”“作物合理水肥运筹技术”等,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到2025年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和产地准出基本覆盖。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和矿区地质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严格执行以水定地、以供定需,加强用水需求管理,适时优化用水“三条红线”,降低用水成本。加快农业节水、渠道防渗改建、供水管网维修和盐碱地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统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果菜有机肥替代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开展“白色污染”治理。
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职工家庭承包主体地位,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工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和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职工”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推进产销供一体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规模化、标准化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抓住师市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机遇,充分发挥对口援疆战略助力作用,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网上配送等销售新模式。着眼“买全疆、销全国”,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面向全国销售,不断扩大外部市场。培育市场营销队伍,拓宽师市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服务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创新“互联网+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新模式,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农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教学、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成果转化、技能培训等服务,探索科技人员、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工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工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工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十二章实施工业倍增计划
第一节实施工业强师战略
立足师市地理区位、口岸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及内地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师市后发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兴师。以开发区为平台,不断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补齐工业短板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推进师市工业转型升级。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为主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挥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深度融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打造六大产业集群
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深度开发粮、棉、油、果、畜等农副产品资源,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绿色化、精深化、品牌化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制造-流通”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重点推进生猪、蛋鸡、牛羊肉、果蔬及冷水鱼深加工,鼓励发展肉制品、面制品、休闲食品、宠物食品、食品包装、食品辅料、食品添加剂等产业。加强与内地食品科研机构及知名食品企业研发合作,着力建设食品加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努力打造食品标准化科研孵化基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持续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推进传统新型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单一平板玻璃向建材玻璃、汽车玻璃及其他特种玻璃产品延伸。努力打造以绿色建材为导向、装配式建筑构件为核心的新材料基地。推动铜、铝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大力发展高性能铜箔、铝型材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以风电、光伏并网+储能发电项目为引领,加快发展光伏并网发电设备制造业。鼓励企业在产业上游多晶硅、硅片领域拓展,下游光伏组件领域延伸。
精心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消费电子产业转移,布局高端消费电子产品,推进智能手表、触控显示屏、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封装等电子信息制造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消费电子产业。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依托触控显示等基础电子产品开展创新研发,强化基础元器件、核心技术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创新能力。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服务,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医疗、电力、安防融合,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建设、验收、运维全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切实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保障能力。
突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聚焦建立棉花种植、轧花、纺纱、织布一体化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用于中高档面料生产的精梳纱等梭织用纱和高档针织用纱,开发纯棉色织面料、提花面料、混纺面料,以及多纺混纺、弹性、功能性面料产品,鼓励加快医疗卫生、汽车内饰等领域复合无纺布产品研发。延伸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服装制造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儿童服装、衬衫、职业装、针织服装等产品,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带动面料、辅料、设计、品牌等产业链上诸多环节的整合与配套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扩大专用汽车装备新优势,以特种汽车制造为重点,开发电动汽车、环保双燃料汽车、环卫压缩车和消防机器人等特种车,拓展中亚市场。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升级,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打造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区。加快发展农机产业园,提升农机装备设计和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制造、高端保健品、生物质利用、原料药和中间体等新兴产业。构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品牌效应的知名企业和特色产业。开展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培育,壮大金粮供销有机肥产业等生物农业企业,完善生物农业领域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体系。依托师市本地药材和湖北中药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中医药种植、产品研发,加强在传染病防控、医疗卫生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卫生应急和紧急医疗援助、传统医药等重点领域合作。
第三节构建十大特色产业链
两百万头生猪产业链。围绕上游饲料加工,中游生猪养殖,下游屠宰分割以及肉制品加工发展师市生猪产业链。一是依托师市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产品资源,积极推进生猪饲料加工,充分发挥师市生猪饲料加工成本低的优势。二是积极引进湖北、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设立生猪养殖基地,支持规模化、标准化、无害化养殖,配套生猪育种、疫苗、兽药服务,探索建立师市生猪育种场。三是以“实施标准化屠宰、肉品冷链配送、发展精深加工”为主线,积极推动屠宰加工企业向师市生猪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化畜禽屠宰企业;不断提升冷链仓储物流能力,健全猪肉产品冷鲜流通和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生鲜分割肉、熟食制品、休闲食品等深加工,包括香肠、火腿、腌腊、酱卤、干制、油炸、调理肉、罐藏等肉类制品,着力打造双河肉制品品牌。四是加大生猪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和落实师市生猪养殖奖补政策,积极协调银行信贷支持,引入生猪养殖保险、担保等金融配套服务,保障师市生猪产业链平稳、均衡发展。
粮食加工产业链。围绕上游粮食生产,中游粮食产品加工,下游仓储、物流发展师市粮食加工产业链。一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固扩大师市优势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三是推进小麦、玉米、粮油、饲料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专用米、糙米、米糠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小麦麸皮制品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及系列化、优质化、方便化主食食品,积极发展稻壳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开发,加强玉米皮、玉米黄粉、玉米胚芽、玉米芯和碎米、麸皮、次粉、胚芽、秸秆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粮食加工业发展。四是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探索粮食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重点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加大粮食储存基地建设,打造区域重要的粮食物流基地。
果蔬加工产业链。围绕上游师市特色果蔬种植,中游果蔬产品加工,下游果蔬产品销售发展师市果蔬加工产业链。一是扩大师市葡萄、枸杞、食用菌等特色果蔬种植规模,推进葡萄、枸杞标准化生产,加快食用菌菌种培养,打造北疆优质果蔬基地。二是以果蔬加工企业为主体,持续延伸产业链。三是依托10万吨双河有机葡萄,做优葡萄果奶制品;支持枸杞产品研发,以枸杞浆果为原料,加工枸杞原浆、枸杞果酒、枸杞粉、枸杞籽油等保健品;推进食用菌产品加工业发展,研制食用菌调味酱产品。四是加快实施销售型龙头企业升级改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五是加速发展新业态,推进果蔬加工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集“采摘、品尝、观光、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园。
木材加工产业链。围绕上游木材原材料进口,中游木材加工,下游木材加工产品销售及行业应用发展师市木材加工产业链。一是与我国毗邻的俄罗斯和中亚5国森林资源丰富,是世界主要木材出口国,依托师市口岸资源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兵团边境重要的木材贸易节点。二是新疆木材加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毗邻中亚优势,通过进口中亚木材原材料,就近生产加工后转出口,实现“两头在外”的边境加工贸易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包括以单板、锯木、木片为主的木材初加工业,以纤维板、胶合板、木工板为主的人造板,以家具、工艺品、建筑构件等为主的高端木制品业,不断提升木材加工产品附加值。四是优化林木加工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环保(无醛)、阻燃、防潮、超强等功能性产品,提高木材废料资源利用率,大力生产木/石塑料复合建材。五是强化下游行业延伸,包括建筑装饰业、木制家具制造业、木浆制造业、文教办公用品行业和乐器制造行业等,着力打造链条完整、附加值高、运行高效的木材加工产业链。
玻璃产业链。围绕上游石英砂、石灰石等原材料,中游玻璃产品,下游玻璃产品利用发展师市玻璃产业链。一是发挥师市石灰岩、石英岩、花岗岩、磷矿、芒硝、白云石、页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优势,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二是通过废玻璃、废玻纤等回收利用并生产建材产品,加快镀膜玻璃、高硼硅玻璃、双面玻璃、光伏玻璃,推进玻璃原片产业向建筑节能、汽车工业、新能源产业延伸。三是加快新型玻璃产品研发,支持发展玻璃原片表面改性或精加工处理、节能低辐(Low-E)及阳光控制低辐射(Sun-E)膜玻璃。
新型建材产业链。围绕上游建材原材料,中游产品制造,下游建材销售市场发展师市新型建材产业链。一是以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主要手段,加大废旧建筑原材料利用度,打造循环经济绿色建材产业链。二是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绿色、环保建材产品,支持发展钙基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板材、墙材以及复合石材,拓展高性能商混、加砌块、外墙材料等水泥制品应用的新领域,提高建筑、家装、市政、道路等行业领域占用率。三是鼓励大型钢结构、商品混凝土等企业逐步转型为预制品部件生产企业。
有色金属矿产加工产业链。围绕上游铜铝矿产资源开采,中游铜铝矿石冶炼、初加工,下游铜铝产品深加工、销售发展师市铜基、铝基新材料产业链。一是创造“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边境加工贸易模式。二是积极引入铜基、铝基新材料龙头企业,在师市开展铜管、铜棒、铜基合金、铝型材、铝板带箔、再生铝、铝基复合材料等有色金属矿石产品深加工。三是延伸铜基、铝基新材料上游产业链,广泛应用于建筑、专用汽车、电子通讯及家电行业。四是继续扩大产能,积极推进昆烁矿业扩建项目,生产能力扩至年产30万吨铁精粉。
棉花产业链。围绕上游棉花种植、棉花采摘、籽棉交售,中游籽棉收购加工、皮棉仓储物流、皮棉销售与贸易,下游纱线生产及贸易、棉布生产及贸易、服装生产及贸易等发展师市棉花产业链。一是继续巩固上游棉花种植业基础,强化棉花育种、机械化采摘,稳固提升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二是发挥师市人力、土地成本低以及其他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纺纱、织造、成衣生产、品牌服装和家纺等上游龙头企业。三是瞄准全棉抗菌环保、中高档新型纤维纺织品产品,采用萃取技术从棉籽中提取棉酚,提高终端产品附加值。四是依托口岸优势,完善境外营销、售后服务和仓储物流网络,探索并购、参股、合作等资本运作方式,孵化师市纺织服装品牌。
专用汽车产业链。围绕专用汽车产品技术、零部件采购、专用汽车制造以及销售和服务四大体系发展师市专用汽车产业链。一是打造好新疆唯一一家生产规模最大和资质最全的专用车生产企业品牌,提高扫雪、石油运输、危化车辆以及加热型垃圾运输车、全自动籽棉打模机、多功能运模车、深松犁农业机械装备等专用汽车市场占有率。二是支持拓展重型半挂牵引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车、工程施工车、市政作业车、高等级公路养护车等专用汽车,持续壮大专用汽车组装、销售和服务规模。三是围绕专用汽车领域,积极配套上下游产业形成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等行业,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售、维修、加油站、物流等行业,积极推进专用汽车与融资租赁、制造服务、物流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搭建专用汽车产业生态圈。
中医药产业链。围绕上游中药材种植、种子培育、采收,中游中草药初加工、药材批发贸易、中药饮片、中成药,下游中药销售、服务等发展师市中医药产业链。一是充分发挥师市耕地资源丰富优势,加大甘草、黄芪、大芸、沙棘、枸杞、蒿草、虫草等本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开展雪莲、灵芝等有开发前景的珍稀药材种植,夯实师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强与湖北省对口援疆合作,嫁接湖北中药产业优势,深入开展中草药种植土质、气候分析,积极推广十堰黄连、蕲春蕲艾、罗田茯苓、麻城菊花、通城紫苏在师市试种,探索土地承包流转、退耕还林地、林下经济等种植模式。三是引入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中草药种植和产品研发基地,形成规范化的中药种植、采摘、收购和加工质量标准。四是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打造以中医+养老为核心,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医理疗产品生产制作为特色的“中医药+康养产业”,支撑师市建设辐射北疆区域的中医医疗中心。
第四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不断巩固和提升建筑业在师市经济发展中地位。鼓励师市建筑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化组织和专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支持建筑企业提升综合实力,提高资质等级,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向绿化、钢结构、环保等施工领域拓展。壮大本地核心市场,积极拓展疆内外市场空间。做强建筑技术服务业,培育一批有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建筑服务企业。做强建筑全产业链,壮大建筑施工优势行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培育双河特色建筑新业态。通过培育一批、招引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支持建筑企业在师市设立企业总部。探索培育建筑展览平台,加快建设建筑市场信息、科技创新、建造人才配置平台,把双河发展成为建设资本密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具有高度活力和创造力的建筑企业总部基地。严格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和各项管理规定,促进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第十三章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
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双河市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与双河市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全力推动师市服务业门类增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提升,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服务网络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房地产、餐饮住宿、社区、家政、康养、教育等产业,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智慧双河”平台建设,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二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健全师市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在双河市设立分支机构,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银行实现团场全覆盖,吸引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为主体,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银行业机构为补充的现代金融体系架构。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功能,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及参股投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加强保险资金运用,推进银税互动、银保合作、供应链融资等模式,积极研发符合本地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推动线上保险、线上银行等金融新业态发展,进一步释放消费金融潜力,积极推进消费金融信贷产品研发与创新。
商贸物流业。健全商贸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城乡商业网点,形成四大城市新商圈、“小区+区域+市级+大型”的四级市场体系和“集货、建园、聚产业”的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限上大型商贸批零企业,在双河市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和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提升商贸流通业规模。构建向西开放、联通内地、辐射区域、服务城乡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体系,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高集原材料和产成品包装、采购、仓储、加工、分拣、配送、电子商务一体化运作水平和规模化程度。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和国际物流。积极发展贸易物流融资,健全文化旅游产业融资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商务服务业。建立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功能齐全的商务服务体系,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会计、审计、税务、统计、资产评估、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市场调查、广告、产权交易、招投标、拍卖、工程咨询、勘测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信用评级、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稳步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第三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大双河市住宅、商业地产开发力度,推进旅游房地产、养老房地产发展,构建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职工群众在双河市住房需求;引导物业、房地产测绘、评估、经纪等行业进入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双河市餐饮住宿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新建具备大型会议和批次旅游团队接待能力的星级酒店;以弘扬地方特色菜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餐饮名店、大店和特色店,打造特色餐饮一条街。构建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基本建成城镇社区10分钟生活服务圈;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开展社区餐饮、家政、养老、保洁等服务;构建涵盖学前、基础、职业、继续教育等多阶段教育培训辅导体系。
第十四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万亩葡萄优势区创建,打造棉花、粮油、果蔬、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等全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棉花加工、粮油加工、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畜禽养殖及精深加工,打造两百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构建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上下游联结紧密的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外向型农业,培养培训农业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开网店,鼓励发展电商产业园,实现新型业态产值比达到5%以上。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水平打造现代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
第三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利用“旅游+”“生态+”模式推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发挥军垦文化、民族风情、绿水青山、戈壁荒漠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特色乡村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富民强师产业。构建以师市旅游集团为龙头,以怪石峪国家4A级景区为核心,以各团场特色农业景观为节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团场创建,发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
第五篇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兵团前沿开放之城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边民互市产业园建设,争取设立双河市综合保税区,构建“向西开放、联通内地”的大开放格局,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第十五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一节构建互联互通物流基础设施
打造区域物流、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综合节点。建设双河市荆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铁路专用线,设置双河市货运站,实现铁路进经济开发区。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合作开行公共班列和阶梯班列,推动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智能场站平台系统运营。大力发展公路和铁路冷链物流,将师市特色农牧产品输送到中东部内地城市。依托博乐机场改扩建工程和航线加密,积极发展航空物流,融入到“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第二节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节点
按照“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综保区”三步走的建设规划,创建双河市综合保税区。争取阿拉山口区港联动系统覆盖园区保税仓库,在海关监管上形成一体化操作,政策上、功能上实现叠加落地,做实双河市口岸功能。推进双河市出口监管仓库建设,加快完善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出口退税等功能,为申报双河市保税物流中心奠定基础。加快完成双河市综合保税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双河市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依托博乐机场航空口岸资质申报,充分发挥师市毗邻博乐机场的交通优势,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转口贸易,打造北疆边境通道重要的航空港。加快探索以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
第三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吸引生产要素集聚,着力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主体。探索发展“边境贸易+跨境加工制造业”产业模式,促进铜基、铝基、硅基、钙基等新材料产业在师市集聚,加大葵花籽、亚麻籽、牛羊肉、农产品和化肥、棉花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加快形成农副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支持相关葡萄种植团场建设葡萄出口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外贸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服装、机电产品。
第四节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
面向全疆推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动员全疆参与师市跨区域产业合作、能源储备加工合作、金融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文化交流与合作五大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中国(武汉)国际食品交易会等国内外展会平台,拓展经贸合作规模。
第十六章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节建设兵团边境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
依托阿拉山口口岸和经济开发区公用型保税仓库发展跨境电商,建设集保税展示、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基地,开展寄售代销和保税展示展销业务。以跨境电商平台为重要依托,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发展,发展跨境电商B2B业务。推动跨境电商服务企业、外贸企业、工业企业的协调发展,积极促进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和自建跨境电商平台互补融合、共赢发展。支持在双河市建设边民互市贸易二级市场。积极申报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边民互市产业园,积极参与边民互市贸易、建设国外商品免税直销店等,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
第二节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兵团外资企业投诉机制工作方案,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办事流程,逐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与阿拉山口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博州分局、相关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做好外贸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逐步完善口岸工作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通关协作,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监管共认、执法共担,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第十七章扩大消费需求
第一节促进消费新业态升级
大力推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实施“互联网+服务业”新型消费行动计划,改造提升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释放文化、教育、旅游、体育、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潜力。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消费券、优惠卡等惠民措施,加快发展日间经济和夜间经济,释放消费潜力。支持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商贸中心提档升级,建设满足现代都市生活需求、迎合游客需要的特色餐饮、主题商业街、时尚购物等特色街区。
第二节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经营者法治观念,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消费者消费维权意识;建立健全重要产品、消费维权、市场监管追溯机制,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跨部门协同、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的现代化监管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监管执法的技术支撑力,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坚持依法依规监管,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诚信守法、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大国家新型消费标准贯彻落实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
第十八章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第一节补齐短板厚植基础
紧盯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机遇,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加快完善高标准农田、动植物保护、节水灌溉、安全饮水、生态保护、市政基础、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文体广电、防灾减灾等领域薄弱环节的硬件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发展短板。聚焦“两新一重”关键领域,加大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城镇老旧小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生活便利设施、智慧化服务设施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推进辖区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对口援疆省市和央企来师市投资合作,提高产业投资量级,构建合作共赢机制。
第二节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严格实行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确保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减税降费落实,清理涉企收费,降低用地、用电、物流、人工等成本,解决民间投资政策配套、报建审批等实际问题,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拓宽民间投资低成本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加大在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提升金融支持民间投资水平。发挥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积极帮助民营企业争取国家、兵团产业引导资金等投资补助,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等有效投资大幅提升,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第三节健全投资保障机制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精准对标项目收益优质、社会效益良好的专项债券、企业信贷支持要求,持续丰富、厚实、完善项目储备,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准备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建立公用事业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创新重大项目土地供给方式,强化重大项目能耗需求保障,统筹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扎实做好征地拆迁、水电接入,严把“三高”认定标准,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投入运行。
第四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精简投资审批事项,优化财政资金投资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格局。加强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以精准有效投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建立资本金持续补充、代偿补偿、费率补贴和业务奖补等“四补”机制。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扩大企业债、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等发行规模,支持企业运用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进行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投贷结合、债贷组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信贷支持,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组建和发展产业发展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混改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第六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双河市品质之城
提升双河市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市域综合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品质。
第十九章优化国土开发保护空间
第一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率集聚经济,优化城市空间功能格局,引导产业向园区分类聚集、集群化发展,保障发展实体经济的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推进师市、团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兵地农产品主产区产业协同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围绕新疆“三屏两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师市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体系,加强生态分区管控,科学合理调整优化师市生态空间布局。
第二节融入城镇总体布局
构建与博州城镇相互嵌入的“一市一区九镇”城镇发展格局,以双河市为主体,以86团、83团为节点,以各团场(城镇)为支撑,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产业互动、兵地融合、结构优化、生态宜居、设施完善、和谐发展的美丽师市。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彰显特色风貌,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塑造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支持各团场(城镇)完善城镇功能、聚集发展要素、提升承载能力,打造对接博乐、阿拉山口、精河、温泉的重要连接点和桥头堡。坚持高位推动、高效申报的原则,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分批分部开展市域外团场行政区划调整和建镇申报工作,稳步实现“师市合一”、“团镇合一”的管理模式。
第二十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推进五师人民医院提档升级、加快五师人民医院东院区建设,增强重症医学科(ICU)、感染科、呼吸科等专业科室能力建设,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预留应急空间、强化平战结合。完善教育设施,按照双河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优化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发展文旅体育设施,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建设智慧广电平台,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完善社会福利设施,提升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水平,建设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完善公益性殡葬服务。
第二节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
加快建设五师再生资源网络分类回收体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持各团场、连队建立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继续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示范企业、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总磷稳定达标排放,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突破污水管网、污泥处置瓶颈,确保师市城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引入专业的污泥处理处置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辖区内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强化污泥处理处置运行监管。改善城区公共厕所,优化城区公共厕所布局,新建改造厕所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对新城建设和商业开发严格按《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配建公共厕所,合理增加无障碍厕位和第三卫生间。
第三节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城镇与城镇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与城镇之间、师市与地方之间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推进双河市城市规划区重要地段的房产开发、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兵地融合大道、提升五师博乐城区与双河市等城际道路等级,实现双河市和博乐市道路快速高效、互联互通。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实施水电气暖供应、管线入地、消防、道路、绿化、照明、安防、环卫、建筑物修缮、拆违拆临等工程,突出解决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同时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加快城区供水主干管网建设,实行“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公共供水保障,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完善燃气管网,确保供气安全稳定。建设统一分拨中转的公共配送中心,满足小微企业和群众日常物流分拨配送需要。
第四节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
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培育中心城区内生增长动力和“造血”能力,引导市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在中心城区集聚发展;支持公共检测能力提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实施农产品供应链项目,打造集生产加工区、仓储配送区、综合服务区、冷链集散中心为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加快电商产业发展,建立跨境电商展示中心、服务中心、创新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网络直播产业基地、电商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健全冷链物流设施,实施区域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保障农副产品全程冷鲜冷冻保存和运输;建设物流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
第二十一章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产城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招商引资项目和产业园区部署在城镇。推动城区与园区功能区有机组合,完善商业综合体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住宅、商业、办公、文化、学校、医院等功能区融合发展,加大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丰富服务业业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评价,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生根,打造沿边繁荣城市。
第二节城乡融合发展
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美丽连队建设,着力改善连队人居环境。引导团场富余劳动生产力进城就业,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
第七篇坚持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人才强师”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师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第二十二章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第一节推进特色产业科技创新
加快提升师市棉花、粮油、林果蔬草以及畜禽等优质、高效与安全生产创新能力,推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中缺失环节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研究,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围绕师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问题,建成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0%以上。
第二节加快社会民生科技创新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医学应对体系建设,围绕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地方病等开展防治研究,在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疫情防控方面取得新进展。建设高发、重大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预警系统,提高师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和谐宜居社区建设、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应用和清洁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全面提升突发事件预防、监测、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环节的技术水平。
第三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师市技术创新体系。联合师市各类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援疆机制和兵地融合机制,加快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建设,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为引导,以科研院所、高校及公共服务机构、科技型中介服务组织等为主体,市场化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功能定位明确、创新服务高效的师市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师市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开展科技资讯、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新创业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多措并举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与内地援疆省市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三章全面实施“人才强师”计划
第一节强化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用好师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开展“筑巢引凤”、“英才聚师”、“学子来师”、“拔尖人才”、“援疆留师”、“人才关怀”、“子弟回归”七类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兵团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5人,经兵团认定的科技特派员达到50人,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链10个,创业培训基地2个,兵团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训计划,整体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第二节改善科技人才创新环境
完善人才评审管理考核机制,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配收益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退休返聘制度。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改革政策有效落实,全面提升科技管理部门创新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创业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国际合作等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帮扶服务。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引导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二十四章实施师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第一节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
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共建机制建设。加强科协组织和科普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具有师市特色的科普传播体系。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好,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良性互动机制。指导重点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到2025年,50%以上学会拥有科学传播团队,建设科普志愿者队伍100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科普配套工程建设
建成一批科普基础设施与基地,到2025年,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社区科普活动室3-5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2-3个,基本实现科普大篷车的全覆盖。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专项计划,加强科学普及奖励,加大科普资源创作项目支持力度,加大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科普作品的开发力度。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依托“科普中国”、“科普新疆”、“科普兵团”等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科普服务运营模式。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扩大科普服务覆盖面。
第三节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1.5%,大力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推进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支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社会化网络。重点加强团场改革后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以及围绕公共安全卫生的社区科普工作。
第八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十五章推进新时代连队建设
第一节优化连队生产布局
全面加强新时代连队建设,激发连队活力。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连队发展布局,分类推进团场连队建设。对特殊功能类连队,坚持规划先行,在原有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升级,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人居环境;对整合类连队,建设现代连队居住区,对位于师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连队,纳入城市和团场(镇)统一规划建设;对生产作业点的连队,因地制宜进行优化,配置好生产生活基本保障和服务设施,为职工进行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第二节推进连队人才振兴
培育新时代连队职工,构建现代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提升连队职工职业化技能;实施连队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传统产业继承人,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激发连队专业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加强团场连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基层四项目”人员留连队工作,实施大学生基层成长计划,鼓励人才到基层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实施农技人员特聘计划,实施团场科技人员专项支持计划,继续推进连队科技特派员工作。
第三节建设生态宜居连队
准确定位连队类型,科学编制连队规划,分类有序推进连队建设。实施团场连队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完成连队布局和建设规划,实施连队基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连队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推进连队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连容连貌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连队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连队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质量。实施美丽连队建设行动,完善连队基础设施,改善连队人居环境,提升连队公共服务水平,打造设施完善、功能优化、形象再造、品质提升的美丽连队。确保到2025年,实现连队通硬化路率100%,具备条件的连队通客车率100%。
第四节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团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团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连队倾斜,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阵地和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等下基层活动,确保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团场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军垦文化。
第五节健全连队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连队自治和连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群团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及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连队(社区)组织体系。健全团场党委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党组织带头人和连队党员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团场连队(社区)党组织书记,完善动态调整和管理机制。强化连队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落实连队及“两委”工作保障。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夯实基层政权,推进团连法治建设,提升团连德治水平。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的农工自治机制,加强连队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第二十六章推进连队发展综合保障建设
第一节加强团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团场老旧小区改造,增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增设停车场及充电桩等设施,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团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师市中型灌区骨干工程以及牧区水利试点、农村小水电、小农水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团场连队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到2025年,团场连队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实现全覆盖。全面深入推进团场公路建设,完善双河市与各团场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和“四好农村路”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公路。全面实施团场连队电气化提升工程和团场冬季清洁取暖工程,推进生物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优化团场连队能源结构,到2025年,团场天然气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团场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以上,支持有条件的连队发展集中供热。夯实团场连队信息化基础,加快团场连队光纤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逐步推动5G网络布局和善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第二节提升团场连队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团场公共体育服务,加快建设职工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健全团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连队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并完善团场职工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团场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治沙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做好团场连队抗震安居工程、城镇人防工程建设,加强团场连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面深化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治理。推进健康团场连队建设,改善连队卫生室条件,配齐医疗工作人员。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师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完善基层急救站点和远程会诊系统,增强基层医疗救治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十七章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继续坚持“六个精准”,扎实推进“三个加大力度”,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继续压实压紧各级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双组长”负责制,做到“三级书记”一起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健全师团连互通、多部门参与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监测预警和防返贫动态帮扶机制,建立团场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团场帮扶机制,发挥脱贫攻坚包联工作机制作用,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确保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和主体作用、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以及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确保资金投入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脱贫攻坚成熟的考核评价制度与乡村振兴考核内容相衔接,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评价考核。
第二节持续强化产业扶贫工作力度
坚持发展产业强基础,按照培植龙头、壮大基地、打造品牌、带动农户的思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扶贫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业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二产深度融合,与旅游、文化、电商、健康养老等三产交叉融合。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低收入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产业融合、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提升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产业带贫益贫效应。健全联农带农强农有效激励机制,引导职工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多方式构建紧密等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明确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通过投资建设保鲜库、养殖圈舍等,探索全民所有制连队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将合作社作为带动职工群众创收增收的重要抓手,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职工群众家庭收入。
第三节积极拓展消费扶贫销售渠道
大力培育消费扶贫产品,引导师市已脱贫团场科学发展种植和养殖,推进扶贫产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积极联络消费扶贫专柜运维企业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式,做好专柜进机关、进社区、进商场、进车站、进旅游景点等。规范改造师市消费扶贫专馆,探索对接湖北省建立湖北·五师消费扶贫专馆,争取将师市消费扶贫产品与湖北消费扶贫产品同步推介、同步展销。动员组织师市各级各类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团场、连队扶贫产品。坚持线上线下相融合,依托兵团消费扶贫平台电商平台和师市商贸物流企业,逐步建立师市消费扶贫专区。
第四节着力抓好就业帮扶
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到企业转岗就业等方式,提供准备就业岗位。坚持就业导向,对接岗位需求,优化培训方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低收入劳动力自主创业,从事餐饮、超市、运输、手工等行业,实现创业就业。对师市未就业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开展全员培训,根据劳动力培训需求,建立培训需求档案。围绕团场一产、三产实用技术工种,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弹性培训、上门培训等方式,面向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开展进连入户“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培训。充分挖掘师市就业岗位,结合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行业技能培训服务,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
第五节统筹用好兜底保障政策
常态化落实产业、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支持政策,通过民政、医保、残联等相关行业部门精准施策、团结协作,指导团场落实好社会综合保障政策。通过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困难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以及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依法依规提供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第六节全面补齐基层基础设施短板
以建设美丽宜居团场连队居住区为导向,以连队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住房安全和连容连貌提升为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补齐连队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推动连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第九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十八章构筑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构建“一环四射”对外交通主骨架,打造“两纵两横”市域交通主通道,加快“一中心三节点”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支撑五师城市集聚、产业和旅游发展、服务职工居民生产生活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航空方面实现1小时通达乌鲁木齐,5小时覆盖中部地区主要省会城市;铁路方面实现4小时通达乌鲁木齐;公路方面,形成双河市连通博乐市、阿拉山口市、精河县“1小时交通圈”,形成双河市至各团场的“3小时交通圈”。到2025年,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区域交通网更加便捷顺畅、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广覆盖、交通运输通道保障有力、枢纽能力稳固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更加完善、现代物流系统更加绿色高效。
第二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双河市对周边城镇、团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兵地交通融合发展。畅通双河市与“北疆城市带”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推进重要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区域路网。完善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双河市客运中心,构建与机场、火车站、周边城市有效衔接的运输网络。打造一批旅游公路、资源产业路亮点工程,实现交通与旅游、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水平。
第三节打造兵团西部门户商贸物流集散区
完善客运枢纽建设,推进公路售票联网,构建联程联运服务体系,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师部物流中心、团部配送站、连队货运网点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新建五师客运总站物流中心、团部及连队物流点。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公铁多式联运,构建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鼓励推广应用新能源、冷藏保温等专业设备和车型,提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路和铁路冷链物流,鼓励运输企业配置冷链运输车辆,积极争取开设冷链集装箱铁路运输专列,加强冷藏保温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第二十九章加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第一节提升师市供水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推进建设一批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区域引调水工程,农村饮水工程以及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构建多源联调、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稳步提升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各团场基本建成双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实现跨区域调配水供水量达到8000万m3,新增供水能力7.8万m3/d;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均达到95%及以上;供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农村人饮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全面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节完善师市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以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推进师市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水雨情监测预警等项目,完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主要河流、山洪沟和水利工程的安全监测预警设施,加快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制定防洪风险一张图,使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不断提升师市洪灾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洪工程抵御洪灾的能力。着力完善河道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不同河段分级设防的防洪减灾体系,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基本达到防洪标准,基本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现有小型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隐患全部消除,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基本达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第三节推进师市河湖生态治理能力建设
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水和谐、健康秀美的水生态系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加强灌溉机电井管理,强化地下水禁采限采管控。加强流域源头、河道沿线、引水口保护,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空间。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西线团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第四节构建师市水利信息化体系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能力,支撑行业强监管。以智慧河湖长、智慧地下水管理、智慧防洪防凌抗旱和智慧水利工程管理为重点,通过水文站和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保尔德河、阿卡尔河、托托河水资源监测和水文信息服务的能力,全面提高师市自管河流的水文现代化水平。加快师市地下水、地表水量测水系统设施建设,合理调度所属灌区的水资源,实现用水计划精细化管理。力争建成涵盖防汛、抗旱、节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河湖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利监督等水利各领域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第三十章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持续优化供配电格局
加快师市电网与区域电网互联互通,积极参与“疆电外送”,推进城镇输变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推进增量配电改革和双边直供电交易,探索开展区域电力交易,提高师市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全面加强电力生产运行调度,增强本地电力消纳能力,实现就近消纳。积极对接国网新疆电力公司,争取全疆电力消纳空间。充分利用师市土地资源,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的光伏新能源发电基地建设项目。力争到2025年,师市电网更加完善稳固,形成风光水火兼备、网源荷储协调的供配电格局。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源网荷储
依托师市风能、光能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并网+储能发电项目。坚持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和消费市场,加快推进工业锅炉、窑炉煤改气工程。有序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大储能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完善师市石油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强师市油气储备能力和煤储基地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依托阿拉山口口岸资源,就近开展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
第三十一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光纤宽带、4G、5G、窄带物联网(NB-IoT)、广播电视网等多网络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三网融合”,推进有线、无线网络和卫星一体化综合覆盖,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完善提升干线的路径保障和高带宽回传能力。逐步扩大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向师市团场、基层连队及边境沿线延伸。到2025年,师市连队基本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提高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
第二节稳妥推动5G网络建设
依托通信运营商加强5G基站建设,全面开放各类社会公共资源,推进5G“多杆合一”建设,创新商业模式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为5G网络设施部署提供便利。积极开展师市5G建设应用试点示范,5G网络优先覆盖双河市大型商圈、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重要公共场所、经济开发区、五师博乐城区等重点区域,逐步向团场及基层连队延伸,到2025年,基本实现师市人口集中区域5G网络全覆盖。统筹布局工业、交通、医疗、教育、文旅、农业、消防安全、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5G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
第三节加快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师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结合“智慧双河”平台建设,拓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应用。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师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电动化+”,推动车用能源转型,加快公共充电站(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快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按需新增建设NB-IoT基站,实现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等应用场景深度覆盖。
第十篇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繁荣兴盛文旅之城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文化引领工作力度,塑造双河城市文化“魂”。促进文旅深入融合发展,统筹要素资源发展“一山两湖九园”全域旅游,聚焦汉唐文化、红色文化、游牧民族文化,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第三十二章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杨精神,运用多种载体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兵团文化,塑造好、传颂好军垦战士、戈壁母亲、兵团新兵、师市先进等系列光辉形象。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倡导科学、文明、健康新风尚,潜移默化、化风成俗。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提倡勤俭节约,鼓励勤劳致富。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双河市努力创建成为兵团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第二节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师团连三级公共文化场馆的升级改造,完善服务设施,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力度。配齐配强文体领域专业人才,根据岗位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建设图书馆、民兵博物馆、文体馆等。围绕中华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组织特色文体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符合师市特点的体育赛事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群众文化素养。树立双河市城市良好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第三节加大文化引领工作力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滋养润泽师市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文化宣传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和兵团职责使命宣传教育。落实文艺精品战略,深入挖掘师市红色军垦记忆,立足兵团特色和师市特点,推出一批正确反映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各民族与内地援疆省份的文化融合活动。发挥师市融媒体中心作用,充分挖掘、培育、运用更多群众身边的爱国爱兵团、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宣传引导。多层次、立体式讲好五师双河故事。
第四节实施“文化塑城”工程
加快推进“文化塑城”,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突出城市区域特色和文化引领,将文化元素与双河市城市布局充分融合,将红色军垦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展示红色基因和历史传承,统一城市建筑物、外观修饰、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设计风格,建设主题雕塑、系列主题街区,努力提升双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文化内涵。重点实施汉唐文化一条街、红色文化一条街、水系文化带、城市文化公园、双河都督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团场连队文化阵地提升工程等文化项目。提升城市知名度,努力打造军垦文化名城。
第三十三章统筹要素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第一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围绕打造北疆特色文化旅游度假区,实施“一山两湖九园”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怪石峪景区为龙头,与赛里木湖、艾比湖等景区联动,发挥九个团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风景名胜区、生态园、旅游度假区、文化体验区,打造军垦特色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强兵地合作,主动融入博州全域旅游经济圈,与博州联合打造阿拉山口、怪石峪、赛里木湖三日游旅游精品线路;推进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联合阿勒泰、塔城、克拉玛依、博州、伊犁州,建立“北疆旅游联盟”,扩展旅游空间。持续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和优化调整景区布局,加快推进怪石峪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建设,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励围绕重点景区发展特色乡村民宿、农家乐、自驾车营地,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完善辖区景区集散咨询、标识指引、旅游厕所、旅游饭店、配套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功能;组织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及地方特色产品进景区,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到202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量达到450万人次。
第二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文化”融合,聚焦汉唐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提炼师市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和旅游产品。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依托双河都督府,打造汉唐文化一条街。深入挖掘“红星”文化内涵,以“红星闪耀、双河奔流”为主线,依托五师“红星之旅”陈列馆、双河市文化馆、金胡杨文化公园等打造师市红色旅游精品。依托边境和口岸优势,规划建设集外贸商店、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推动“旅游+体育”融合,结合师市冬季时间长的季节特点,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等体育旅游,补齐冬春季旅游发展短板。谋划打造一批文体赛事和节庆活动,举办双河艺术团民俗歌曲大赛,怪石峪山花节,81、83团葡萄节,83团冬季沙漠汽车越野拉力赛、84团草原民族运动会、87团蟠桃文化节、87团草原文化节、91团桑椹采摘节等文化旅游娱乐品牌活动。
第十一篇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厚植生态环境本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四章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格局
第一节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加快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明确各类地块的地域边界、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开发原则、环境功能定位以及管控要求。深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分区域、分类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优化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水平,进一步增强生态稳定性,筑牢第五师双河市生态安全格局。实施“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等方面编制环境准入清单。重点推进“三线一单”编制成果的落地和应用,切实发挥“三线一单”在环评审批、项目准入中的作用。推动“三线一单”与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环评、排污许可证等衔接,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新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三线一单”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标准,严禁“三高”项目进师市,推动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及循环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引入节能环保产业,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等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加大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增加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有效供给,引导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一批可在兵团推广的措施及制度成果。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生产生活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依托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修复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林修复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综合治理等原则,统筹推进国土绿化,逐年提升师市国土绿化覆盖率。
第三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
坚持以创促建,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多元化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共同参与保护和监督。实行政府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严格执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供给增量中等占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监管能力建设,配备环境应急监测仪器、防护设备、物资器材、通讯装备,应急监测车辆、物资等。完善“立体化”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环境应急处置和基础保障水平。拓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渠道,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四节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组织绿色实践活动,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广泛推进主题宣传,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奢侈浪费行为,逐步减少“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使用。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完善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定期发布绿色采购清单。推动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批发市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所进行节能、节水改造,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鼓励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高效节能电器、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等节能产品,全面推动使用节水器具,积极推广中水回用。鼓励绿色出行,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第三十五章打造生态环境治理北疆样板
第一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保证空气质量稳定改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推行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开展以减煤为重点的节能工作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工作。继续深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启动超低排放与技术升级,加大落后企业整治力度。加大燃煤锅炉整治力度,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加快燃煤锅炉升级改造,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推进煤场、渣场扬尘污染治理,减少无组织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加气站、充电站(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改善种植业肥料结构,创新氮肥产品,控制农业氨排放。
第二节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严格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工业固废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总磷稳定达标排放。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动畜禽养殖场实行粪污综合利用,减少农田退水污染负荷,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升饮用水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加强地下水开采管控,严格控制地下水消耗总量和水位。按照“一河(湖库)一档”实施方案要求,制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恢复或修复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等措施,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三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生态文明实践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五师。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整治水生态系统,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禁止用未达标污水灌溉农田。继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重大引调水和水源工程建设,通过重点调蓄水工程优化水资源统筹和超采区地下水置换,为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重点加强东线团场超采区综合治理。抓好以农田防护林、道路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为主体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对防护功能低下、老化退化的防护林实施更新改造,鼓励种植具有经济效益的防护林。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推进农膜污染综合治理和科学施肥技术,整理好、利用好农用地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严格界定生态退耕标准,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
第十二篇紧盯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和谐稳定基础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十六章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第一节多措并举增就业
推进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城镇、工业园区和二、三产业作为团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方向。实施现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拓宽职工就业增收渠道。规范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统一岗位申报及人员招聘,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退出制度,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功能。积极开展以就业援助为主题的专项招聘活动,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青年创业引领计划”等,重点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职工子女等青年群体创业,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十四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节强化培训稳就业
围绕“四化”建设,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力争至“十四五”末期,技术工人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率达到92%以上,其中高级工占30%。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重点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培训内容。精准施策,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和受训者的创业能力。
第三节提升服务保就业
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师、团、师直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并轨和就业服务的动态管理,形成师、团、师直社区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打造网络办事平台,以信息化和窗口服务为主体,加强应用系统平台建设,建立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待遇业务的资源数据库。加强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用人单位招聘和求职人员数据库,为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便捷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和兵团失业保险相关政策,稳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支出比例。
第四节提高收入水平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中高层次人才兼职、创业、创新鼓励和奖励机制。多措并举促进职工群众增收,健全各类市场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职工群众财产性收入。统筹困难群体救助等,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社保、就业、培训等各类补贴的力度,提高精准度,加大收入再分配调节。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企业回馈社会,热心公益,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制度。
第三十七章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统筹布局学校(幼儿园)建设,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合理有序扩大城市中心学校(幼儿园)学位供给,持续完善师市教育体系,完善提升双河市高级中学办学条件,加快中职学校建设,推动“3+2”中高职衔接,更好的发挥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作用,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第二节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质量,实施好学前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多渠道增加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10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7%。
强化义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教育公平,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优化资源配置,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代办、学区化管理等办学形式,促进师市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健全完善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反馈机制,实现师市域内义务优质均衡发展,保持师市义务教育质量在兵团中等偏上水平。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走多样化特色发展之路,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等教学改革。改革高中阶段招生方式,深化教育援疆内涵,提升高中办学效益,持续做大做强黄冈中学五师双河分校区域教育品牌,提升师市普通高中教育在兵团的影响力。打造“环境一流、设施一流、质量一流、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学校。
第三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推进实施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融通发展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完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师市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围绕资金项目统筹、教育援助、就业带动、文化交流、人才开发、干部选派等新要求建立就业合作机制。继续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和专业布局结构,引导学校办成专业化、专门化的特色学校。借助湖北省职业教育门类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等优势,嫁接适合师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学科,为师市培育人才、集聚人气。
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立师市统筹、相关部门和行业等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推进工作机制,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面终身学习立交桥。深入推动团场、社区、家庭、社团、企业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镇建设。办好开放性大学并向社会推送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第四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高教师培养层次,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专业中小学教师。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力度。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实施教育“名师工程”,鼓励教师成为创新人才。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继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师管校聘”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师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第五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升改善学前教育办园条件,新建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团场幼儿园活动、生活和户外活动场地,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全面落实师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基本装备配备标准统一,强化分类施策。重视团场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与提升。完善提升双河市高级中学基础建设条件,落实校舍规划建设项目和装备配备标准。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织密“三位一体”防控网,加快平安校园建设。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设,构建师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智慧校园管理。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健全教师工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年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水平;采取政府增加补助、调整收费标准等多种途径,确保非在编幼儿教师收入水平达到标准要求,并不断提高。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落实好“一个不低于,两个确保”目标。
第三十八章积极构建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第一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组建师市医共体,建立以五师医院为龙头、团场医院共同参与的医共体,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推动师医院辐射带动团场医院、连队(社区)卫生室,缓解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构建“防治结合、上下联动、中西并重、多元发展、医养融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重点提升团场医院服务能力,改善团场医院基础设施条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合理就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供应保障。大力推进中医药专科专病体系建设,探索实施湖北省及结对市“以院包科”、“以院包院区”的“组团式”及托管、代管等援医模式,推动中医药高起点、高质量发展。依托湖北中医资源,新建双河市中医院。由“双河市中医院+十堰中医院五师分院+团场医院中医门诊”,推动形成辐射北疆区域的中医医疗中心。
第二节深入实施健康五师行动
深入实施健康五师行动,为职工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50%以上的团场和社区达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要求。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公共卫生事业,依托双河市中医医院,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双河市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体制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与合作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服务。探索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老人提供连续、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节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加大医疗卫生发展支撑保障,改造提升远程医疗网络,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能导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辅助诊断、医疗影像识别、健康管理等健康医疗领域应用。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推进信息互通共享,新建五师双河市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和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数据、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云影像等为核心的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
第四节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师、团疾控中心为骨干、连队(社区)医疗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控工作体系。做强82团精神病医院,提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能力。健全医疗应急救治体系,打造“30分钟急救圈”,在各团场医院设立急救站。加强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急诊、重症等科室标准化建设或改造,建立标准化的传染病区,提升应急救治能力。补齐服务短板,新建双河市、博乐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城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新建博乐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推进医共体与疾控中心深度协作,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第三十九章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全覆盖体系
第一节完善保险保障制度
落实应对疫情影响的社会保险征收减免缓政策。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根据兵团安排部署,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工伤保险稳定可持续的待遇水平确定调整机制。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满足多元化需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启动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及时足额发放物价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适当提高失业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养老和托幼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和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第二节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水平
加快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机构设施提档升级。努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重点做好双河市养老院建设及运营工作,申请并实施养老机构开办补贴和运营补贴相关制度,推行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管理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福利机构。强化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完善孤儿信息系统,严格落实孤儿最低养育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孤儿保障水平;推进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加强儿童动态监测,引导专业社会力量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引导和支持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探索建立政府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公民个人救助意愿与救助对象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
第三节加大社区建设及管理力度
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统筹卫生、就业、社保、文体、退役军人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等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及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建立一站式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养老中心、家政、卫生服务中心、健身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社区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生鲜投递柜等物流配送服务设施,提供便捷安全的“最后一百米”服务。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康养、居民居家康养。围绕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健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持续强化住房保障
持续改善基层住房条件,加快团场连队抗震危房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干部人才周转宿舍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共有产权住房为辅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改进和优化住房保障方式,积极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继续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
第五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加强师市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兵团精神。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行动,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青年创业增收行动,加大青年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完善青年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和青年创业培训体系,打造一批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区,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搭建青年创业孵化平台,为青年创业提供办公场所、创业辅导、投融资等全方位创业服务。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为抓手,多措并举引进青年人才。创新师市与援疆省市、兵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青少年事业融合发展。实施青年友好型社会创建行动,帮助青年解决求职就业、婚恋交友、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现实难题。
第六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决策议事、协商协调、督导落实、服务保障机制,更好维护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群体,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不断开创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新局面。统筹推进退役军人优军人公墓、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积极支持退役军人到兵团尤其是南疆师市就业创业、建功立业,激励退役军人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奋斗历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七节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基地、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地风险管控体系,强化危险化学品处置、紧急医疗救援等领域核心能力,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应急资源协同保障能力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提高物资储备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加强反恐应变能力建设,建成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第十三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师市
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四十章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健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集约高效政府负责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提升社会治理人力、财力和制度保障。构建民主协商制度,逐步完善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基本形式和协商程序。形成开放多元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广泛有序引导基层职工参与政治协商和社会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推进管理服务事项向社区下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或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以社区“两委”成员为骨干、聘用人员为辅助、兼职人员和公益岗位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探索实践社区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第二节推进治理效率变革
坚持“精细化、人性化、科学化”管理,统筹推进市政设施、空间秩序、环境卫生、城市交通、违法建设、生态系统、便民服务等城市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增强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推进城区智慧化改造;搭建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部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燃气等感知终端,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建设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便捷化。加快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作用,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城镇管理新模式。
第三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夯实社会治理思想基础。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全民普法力度,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推进“互联网+法治文化”,形成各族干部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法治氛围。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作用。发挥群众参与作用,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考核。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共用互享,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依托“智慧双河”,建设新型政务外网及网络安全设施,建设政务“一网通办”基础支撑平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智能化城市服务体系。
第四十一章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师市
第一节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构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社会协同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机制,创建“兵团优秀平安师市”,“兵团优秀平安团场”全覆盖。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充分发挥政法队伍主力军作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师市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二节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和隐患防控协同机制,坚决遏制各类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打好防范化解主动仗。加强网格化管理,建设社会矫治监管平台,不断提升社会面防控水平。建立“一站式”解纷服务实体平台和在线平台,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提升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水平。
第十四篇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的意识,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思想,健全兵地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坚持产业发展共促、生态环境共治、城市建设共管、公共服务共享、文化交流共建、民族团结共创、干部人才共用,推进兵地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健全兵地干部人才轮岗交流,创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四十二章开创兵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健全兵地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思想,坚持以区域发展理念谋划和推动师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博州、服务博州,大力推进师市和博州深度嵌入、融合发展,形成区域稳定发展强大合力。进一步完善兵地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机制、战略规划实施协调和重大问题协商机制,构筑师市、博州互助互利的产业分工体系、规范统一的市场体系、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兵地融合发展提升治理效能作用。
第二节创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进师市和博州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健康、民族团结、干部人才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民族团结共创的生动局面,统筹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城镇空间一体化发展,积极创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认真落实在招商引资和兴办企业方面享受同等优惠政策,推进区域信用环境建设和兵地企业相互参股,构建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四十三章推进兵地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
第一节推进兵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博州、师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挥兵地农业发展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先进经验交流、农牧业新科学新技术推广应用、农畜产品品种改良和选育以及农畜产品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兵地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加快建立牲畜疫病防治、防汛抗旱、抗灾减灾协作。
统筹推进博州、师市新型工业化建设。依托兵地粮食、棉花特色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统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差异化、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整体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水平。探索合理的工业园区共建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化博州博乐市金三角产业园五师分区建设,形成发展合力。
共同促进外贸和旅游业发展。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阿拉山口口岸功能辐射范围,争取将师市经济开发区保税仓库纳入阿拉山口区港联动系统,不断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和保税仓储业务发展。深度挖掘区域旅游资源,加快博州、师市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整体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共同做大做强区域旅游市场。
第二节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坚持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实现师市、博州交通、供排水、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关键堵点,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问题,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师市、博州统一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兵地文化交流融合平台,持续加大师市教育、文化、医疗资源向博州开放力度,尤其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师市、博州重大疫情预防和救治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第三节健全兵地干部人才轮岗交流
坚持把干部、人才交流作为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干部挂职交流力度,推进博州、师市干部人才交流涵盖双方各个职级,推动干部交流任职、交叉兼职,健全干部、人才轮岗交流制度,促进兵地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第十五篇精准落实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务实推进产业援疆,持续改善民生条件,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做好文化教育援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对口援疆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四十四章建立健全对口援疆工作机制
第一节丰富对口援疆内涵
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更加注重久久为功;把握好见物和见人的关系,更加注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握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把握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更加注重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把握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更加注重各族群众利益,进一步深化与湖北省对口援疆工作机制。
第二节强化援疆项目及资金管理
坚持援疆项目重点向基层倾斜,继续加大对师团学校、医院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服务扶持人居环境整治、饮用水质提升、垃圾分类及填埋处理、农村道路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基层连队人居环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深化非固定资产类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培训、交往交流活动、资金补贴类等非固定资产项目信息化监督备案平台,切实提高项目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四十五章精准实施对口援疆任务
第一节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
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精准提出干部人才需求,合理确定总体规模和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加大师市亟需的教育、医疗、政法、招商、金融和城市规划、园区建设等专业领域干部人才援疆力度,引导援疆干部人才赴团场、关键领域和岗位任职。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人才作用,推动援疆干部在受援地“任实职、给实权、担实责”。丰富援疆人才引进方式,拓宽干部人才援疆渠道,加大柔性人才援疆力度。总结推广“组团式”干部人才支援工作经验,采取“一帮一”、“一带多”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当地骨干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对受援地骨干人才培养,提升兵团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做好援疆干部人才留疆工作。
第二节促进产业就业联动发展
结合师市口岸、产业基础条件,充分对接湖北产业优势、区位优势,重点支持师市打造兵团向西开放前沿支点,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业倍增和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就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双河市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强与湖北省的对接合作。加强产业援疆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搭建双向合作平台。支持开展技能和就业培训,提升师市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第三节推动优质社会事业成果共享
坚持援疆项目资金重点倾向基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医疗援疆品牌,形成“院长+专科名医柔性引才”模式,持续推进组建“湖北卫生援疆联盟”,集中力量打造五师双河市人民医院以及十堰中医院五师分院。深化与湖北省中医医疗机构在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医医疗领域的合作,采取医生互派、远程诊疗等方式,加强师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北疆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第四节推动文化教育援疆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广文化学术交流,加大文艺培训合作力度,持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师市与湖北省两地文化交流互鉴,打造文化互鉴品牌。坚持教育援疆优先,增加教育支援精品名校数量,依托荆州优质中小学在双河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挂牌分校,继续巩固黄冈中学五师分校教育品牌,形成全学段组团式教育援疆格局。创新采取“精英校长+柔性教研团队+多学科名师”模式,支持打造高水平教研教学精英团队。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搭建远程教育平台。补齐全链条教育体系短板,支持师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校教育全链条提升。
第五节实现更深层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大双向交流力度,丰富参与主体基层覆盖面,创新交往交流交融形式,注重在贴近基层群众需求、深化思想沟通、增进互相理解、增强“五个认同”等方面提升“潜绩”,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发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兵地融合示范。
第十六篇坚持党的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师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四十六章加强党的建设
第一节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坚持党领导一切,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坚持抓党建与抓发展深度融合,落实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全师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二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牢固树立“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打破学历年龄身份编制限制,形成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事相宜。创新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选派师团机关优秀科级干部到连队(社区)锻炼提升。着力稳定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畅通连队(社区)“两委”成员上升渠道,严格把好政治观、廉洁关,严格把好素质能力关,每年从“两委”优秀成员中定向选拔团场(镇)领导干部、招录团场(镇)公务员、招聘团场(镇)事业编制人员,健全企事业单位到行政机关之间的干部流动机制,为师市长远发展全方位培养储备后备力量。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各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用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三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能力和组织力。加强连队(社区)两委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持续巩固连队、社区“两委”后备力量,吸收更多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到师市工作,优化“两委”班子结构。加强对连队、社区各类职工群众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领导。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保障,保障基本运转经费和工作报酬。注重发展连队党支部引领下的集体经济,师市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每个连队都有集体收入,补充连队运转经费,提升连队基层治理服务能力。换届选举中同步选举连队事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连队、社区事务的监督,提升“四议两公开”运行质量,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推动后进赶先进,持续加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基层骨干队伍干净纯洁。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完善干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党员干部培养培训。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完善组织设置,理顺组织关系,依托师市相关部门成立综合党委或行业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率”。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落实好“两个责任”。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重点工作任务,特别是在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兵团改革方面,坚决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坚持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坚持强化制度和规矩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善作为。坚持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实施精准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尤其是对黑恶势力“保护伞”等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敢于亮剑、一查到底、严惩不贷,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纯洁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十七章健全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完善规划体系建设
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团(镇)规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确保总体要求一致。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切实落实好总体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领域的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要求,切实组织落实。
第二节强化政策统筹
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投资、产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方面政策,加强各项政策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年度预算安排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发挥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第三节实施规划监督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规划实施要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师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执行自治区和兵团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为顺利完成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标任务、稳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主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 承办:第五师双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 办公地点:第五师双河市军垦路156号
备案号: 新ICP备12000262号-1 电话:0909—2296899 网站地图